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接触到海量信息,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多数据也得以被记录和共享。那么,这些被公开的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如何利用各种方式获取到的数据来产生商业价值?
有数据显示,每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约为 150GB,因此,活到 100 岁的人一生中接触的信息总量可达 5347TB,相当于一部约 5000T 的影视剧。
我们生活和工作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接触着场景中的信息,洞察着其中的因果关系,改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的?
场景的理解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信息的获取是认知场景的关键。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可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方向,这是我们观察信息的切入点。
信息输入是对特定主体产生影响的过程,包括个人和群体层面。我们每天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信息与互联网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互联网来源和其他来源:
互联网来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每次在互联网上的操作,例如浏览内容、搜索关键词、观看时长等都被大数据记录下来,形成可持久存储的数据库,供后续分析使用。
其他来源:这些信息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但是这些信息分散在我们接触的各种人群和事物中。大部分没有,可能永远也不会被整合到可以被调取的数据库中。
互联网内外的信息差异本质是信息共享的范围不同。互联网内部信息以结构化形式保存,易于读取和分析,而其他来源信息则因为各种场景的限制,还没有被统一记录和开发利用。
输出信息是由特定主体发出的,可以是个人的输出,也可以是组织的输出。对于个人而言,我们的身体、口头表达以及大脑活动每天都在输出信息。
根据信息输出的主观特性,可以将输出信息分为两类:
有意输出的信息:包括我们主动表达的观点、对商品的主动评论以及我们主动发布的文章和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