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交平台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奇观”:一群粉色卡通小恐龙头像,昵称叫“momo”的网友们,相互点赞、评论。有网友调侃:如今的互联网,随便丢块石头,都能砸中好几个momo。
不明真相的网友最初会以为momo就是一个人,事实上这是一个匿名群体,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momo并非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由一个个“散户”组成。如今,momo已经成为了部分年轻人的集体代名词。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成为momo?
momo和之前的佚名有什么区别?
Momo使用源于微信推出的授权登录设计,当用户使用微信个人账号登录其他社交平台时,系统会要求人们在个人头像和自动生成的随机昵称头像Momo之间做出选择。随着网络经济的普遍推广,这种授权方式被应用于商城购物注册、交通付费登录等更为广泛的商务场景。Momo作为一种新的身份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互联网传播中的匿名功能。
回溯互联网传播发展史,匿名形式的应用变化,经历了Web1.0-Web2.0-Web3.0的进程。1993年,《纽约客》杂志随漫画推出了这样一句话:“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成为Web1.0时期人们描述网络匿名性特征的名言。随着21世纪初,“以真实性作为原则之一的Web2.0的出现,对互联网的匿名性认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撼动”,人们重新思考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连接,匿名功能在行为中消解,在认知中动摇。以博客、社会书签和SNS网站为代表的Web2.0各种应用模式,引导用户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创作和搜集相对固定的内容,或与相对稳定的他人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进而借助互联网累积社会资本、与现实生活对接,这有力推动了网络实名制的发展。实名制和稳定网名成为这一阶段的常态化应用,两者都意味着可见的责任,也成为建立网络信任的基础,并被开发出不菲的商业价值。
但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科技发展刷新了实践。进入Web3.0阶段,匿名功能重新获得用户赏识,Momo的兴起正是其表象之一。不过,这与其说是一种Web使用兴趣的复归,不如说体现了用户观念意识的进化。本文将这种趋势称之为“再度匿名”。它与用户在Web1.0阶段主要跟从于平台牵引的被动行为不同,同时也区别于Web2.0时代微博的匿名转发、微信分组三天可见等推荐性应用。再度匿名表现为一种理性认知基础上的用户自主性选择,带动起普遍参与的行动,推动了近年来匿名社交软件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