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亦君
工作中,清洁能源企业应做好党建工作,用实际行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促使企业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党建工作内涵
清洁能源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具有文化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精神文化的内生和外延拓展,切实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质量,助力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性和创新性作用,切实提升企业内部精神文化内核动力;党建工作具有政治引领作用,切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之间紧密合作,促进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实现。基于此,清洁能源企业必须搞好党建工作,提升企业文化感染力,促进员工积极参加党建工作,打造融合性内部发展环境,构建创新型外部拓展体系。
二、党建工作策略
1.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党建工作方法
在清洁能源企业党建工作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升党的数字化领导力。清洁能源企业肩负着“无碳”未来的重要使命,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应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促进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保证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基层员工的党建工作意识。
(1)“互联网+党建”模式
利用“互联网+”环境,促进清洁能源企业党建工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党务工作质量,使党建工作提升透明度,增强企业员工参与度。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党务管理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向广大员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党建工作细则等内容,保证信息互动的实时性。
(2)建设新媒体平台,促进党建工作发展
清洁能源企业通过建设新媒体网络平台,利用“公众号”发布企业政策宣传、组织生活、在线学习等内容,切实提高企业党建工作可行性,使党建工作增强辐射力。比如,通过“公众号”发布公司重要产能信息:全年完成发电量24.14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0.66亿元,利润2.07亿元,分别占清洁能源总发电量的53.98%、占总营业收入的54.98%,总利润为176.92%。利用“数据”直观体现新媒体平台应用效能,促进党建工作稳步推进。
(3)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助力党建工作落实
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下,清洁能源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和目标,积极采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党员行为、组织效能等数据分析,以此作为党建工作决策依据,体现党建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2.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党员队伍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党组织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基于此,在清洁能源企业党建工作中,应加大工作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切实服务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助力“双碳”战略更深远、更系统地展开。因此,清洁能源企业党建工作中,应坚持“党管干部”工作原则不动摇,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干部选拔考试与考核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库,保证人才补给。比如,通过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实施“党员+岗位”匹配机制,促进党员业务需求和自身发展相匹配,从而提升企业党组织整体工作能力。
(2)注重工作作风建设
在清洁能源企业党建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肩负起了解员工需求、带头践行党性的重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坚持关注基层的责任,帮助基层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效能。同时,在企业工作作风建设中应注重创新,从基层员工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开展党建工作,保障基层员工树立“碳达峰”“碳中和”意识。比如,企业可应用“136”安全管理模式、规范安全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安全投入、提升生态环保治理效能等相关党建工作措施,促使基层员工能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践行“双碳”发展理念,实现自我约束、自我优化的目标,切实提高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3.优化党建工作过程,创新党务管理方式
党建工作中,应重点落实清洁能源企业的党务管理工作,针对党组织日常运行、党建工作部署、协调与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落实,应体现党建工作实效性,从而提升党员管理、党费管理、党组织管理、党组织生活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质量。在“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党建工作应围绕党员干部、基层党员的“双碳”认识开展相关工作,确保清洁能源企业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综合发展效能。
例如,随着风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占据市场份额,清洁能源企业通过优化党建工作过程,创新党务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党务管理能力。比如,企业从专业化运行模式、机组设备可靠性、技术监督质效稳定性、管理技术创新性等方面,要明确党建工作细则,优化党建工作流程,进而优化党务管理工作内容、创新党务管理工作方式。
综上所述,清洁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落实各项党建工作,确保党务公开,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同时,企业要坚持不断提升党组织活力,提升基层党员、员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各项清洁能源主营业务得以创新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清洁能源企业遵循“双碳”发展路径,深化党建理念创新、实现党建方法优化,保证各项机制的完善性和稳定性,促使党建工作成为清洁能源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企业稳步、持续走“双碳”道路提供可行性路径。
(作者单位:晋能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