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宏大浪潮中,光伏产业曾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璀璨明星。但近年来,随着行业的迅猛扩张,一系列严峻挑战也接踵而至,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暴跌、国际贸易壁垒的层层高筑、技术创新瓶颈的制约,以及产业链协同和政策配套的不足,让光伏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025年1-5月,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态势,新增装机容量达到惊人的197.85GW,同比增幅近150%。其中5月单月新增装机更是创下92.92GW的历史峰值,较2024年同期暴涨388%,环比4月也大幅增长105.48%。仅2025年前五个月的新增光伏装机量,已达到2024年全年277.17GW的71.38%。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然而,繁荣背后亦有隐忧。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目前光伏各环节年产能均超过 1100GW,而 2025 年全球与中国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分别为 600GW 和 250GW,产能严重过剩。为破除 “内卷式” 竞争困局,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 7 月开始集体减产 30%。部分玻璃企业堵口计划也开始增多,预计后续国内光伏玻璃供应量将快速下滑,国内供需失衡的状况将逐步改善。在此背景下,光伏产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光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截至 2023 年底,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已突破 1200GW,过去十年增长近 10 倍。中国作为行业领军者,累计装机容量超 400GW,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但与此同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以硅片为例,2022 - 2023 年间,全球硅片产能预计新增超 500GW,而同期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仅约 300GW。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光伏电力系统计划(IEA PVPS)
从市场表现来看,自 2023 年下半年起,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下跌,部分组件甚至跌破成本价。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隆基绿能亏损 86 亿元,天合光能亏损 34 亿元,TCL 中环亏损 98 亿元,爱旭股份亏损 53 亿元,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但在困境之中,也不乏积极因素。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完整且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链,从上游高纯度晶硅制造,到下游组件生产,各环节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在技术层面,我国 P 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超 23.5%,主流 N 型电池量产效率达 25% 以上,在背接触和钙钛矿叠层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上,也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此次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减产 30%,以及堵口计划增加,对改善光伏产业供需格局意义重大。随着供应量快速下滑,将有效缓解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推动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为企业盈利创造空间。从需求端来看,光伏市场增长的基本面仍有较强支撑。政策层面,风光大基地等项目受政策影响较小,行业重大政策明确 “新老划断” 原则并预留宽限期。用电需求方面,全社会用电需求稳步增长,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技术进步层面,AI 等新质生产力正改变行业业态,光伏产业链技术持续进步,不断挖掘新应用场景。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计,2025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为 215GW 到 255GW,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继续增长,乐观情况下,2025 年同比增长 10%,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地区需求增长迅猛。这表明,尽管行业面临挑战,但需求端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山西证券认为,光伏周期筑底信号夯实,景气度有望开启右侧向上通道。需求方面,长期增长趋势不变,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在 245 - 265GW 之间,并在此基础上维持平稳增长。供给方面,产能过剩有望逐步缓解,行业开工率降至历史底部,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产能陆续关停,部分计划投产产能延迟,工信部对新建项目要求趋严,限制了新增产能。价格方面,库存和价格均已出现拐点,有望上行。从行业财务数据来看,虽然 2024 年 Q3 行业整体毛利率为 13.1%,处于历史低位,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在 Q2 转正后持续流入,显示出行业正在逐步恢复生机。在技术创新方面,BC 技术在效率、安全性、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产业链不断扩大合作协同范围,出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望未来,光伏产业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开启全新发展篇章。随着头部企业集体减产推动供需格局改善,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技术领域,新型光伏技术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虽目前处于研发和小规模试生产阶段,但实验室已突破 30% 的理论转换效率,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同时,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光伏产业的融合应用将不断深化,如智能运维管理、市场需求精准预测等,将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市场布局来看,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光伏企业将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加强本地化销售团队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产能方面,企业将更加注重优势产能的扩大,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光伏产业正处于破局重生的关键时期。通过供需格局的改善、技术创新的推动以及市场布局的优化,光伏产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迎来光伏产业的新曙光!
碳中和ETF(159790)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跟踪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聚焦电池、电力、光伏设备等低碳主题公司,受益于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司,业绩增长空间广阔。指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与减碳相关的行业及企业,便于投资者精准全面把握市场热点。
新能源ETF基金(516850)及其联接基金(017571/017572)聚焦新能源赛道,侧重电池、电力、光伏等板块,便于投资者精准全面把握新能源板块热点机会。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是全市场唯一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的ETF基金,该指数主要涵盖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更好的体现市场对新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和光伏组件等行业的市场表现。包含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动力电池、电池材料、充电设施、整车、电机和电控等。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费率方面,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管理费率为0.15%,托管费率为0.05%,合计仅为0.2%,费用低廉助力大家“一键上车”快速把握投资机遇。
风险提示:
申购:A类基金申购时,一次性收取申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申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
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不作为个股推荐,不构成对投资人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碳中和ETF、新能源ETF基金及其联接基金、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基金风险等级为R4,属于指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其联接基金存在联接基金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特有风险,且市场或相关产品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