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甘凌峰 通讯员 王鹏骁
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一号机组近日圆满完成热试,接下来将进入装料、试运行阶段。日前记者来到项目建设现场,只见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一号机组和二号机组的核岛、常规岛厂房均已封顶。数百吨重的穹顶在阳光下气势恢宏,让人深深为大国重器所震撼。
“我是三澳核电的首批操纵员之一,别称‘黄金人’。”主控室外,小伙子明庭玉这样向记者自我介绍——操纵员相当于核电机组的“大脑”,培养难度极大,所以有个“黄金人”的别称。作为全新建设的核电站,三澳核电的技术团队以90后为主,平均年龄仅29岁。但如此年轻的操纵员,依然令人有些意外。
“别看我才29岁,其实已经是老手了。”明庭玉向记者介绍,整个核电机组有上千个系统,都要熟悉掌握。他学习相关知识足足花了四年半,涉及核物理、热工水力、通用机械、电气工程等12个独立学科领域。学习的同时,还要实操,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过关。两个月前,中广核苍南核电公司首批自主培养的操纵员获颁执照,他名列其中。
走进主控室,明庭玉严肃得像换了个人,全神贯注紧盯屏幕。在与搭档眼神交流中,简洁、精准地下达指令,远程操控整个机组的上万台设备。他所操纵的核电机组,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这是我的幸运,也是责任。”明庭玉语气坚定地说。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今年二季度,首批操纵员正式上岗不久,三澳核电1号机组开启了热试。核电厂在正式运行前,将经历冷试、热试、装料、机组启动和试运行等5个关键调试阶段。其中,热试是一场全面的“实战演练”,将尽可能模拟核电厂实际运行工况条件,从而验证核岛、常规岛的设备和系统在热态运行时的可靠性等。
热试包含大小上百场试验,明庭玉对非核蒸汽冲转试验记忆犹新。在核电的常规岛中心,横卧着一条“钢铁巨龙”——汽轮发电机组,火热的蒸汽正是在它的身躯里转化成点亮万家灯火的澎湃能量。明庭玉告诉记者,汽轮机需要从零转速攀升至1500转每分钟的额定转速,从而稳定发电。“任何一个参数不合格就意味着失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整整演练了两个月,密切监控上百块仪表盘,一次次模拟不成功的应对。乃至一提到某个参数,相互就知道该怎么干。
5月27日上午10时,非核蒸汽冲转试验正式启动。历经近3个小时的审慎操作和严密监控,汽轮机转速顺利攀升至1500转每分钟,并实现稳定运行。“一次性成功!”当试验结果宣布时,明庭玉依然紧盯屏幕上的数字,“波澜不惊”是操纵员必备的心理素质。
明庭玉的镇定自若,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三澳核电拥有上千人的技术团队,涵盖了设计、采购、建造、调试、运行等全流程,“毫厘必较”是这个年轻团队的座右铭。
每次开启重要试验,仅技术支持人员就达100多人。站在明庭玉身后的,是1990年出生的机组长朱海。亦师亦友,朱海留给明庭玉最深的印象,是每日三省吾身,当日事当日总结。他有一个文档,成了组员查漏补缺的实战“宝库”。
作为“老大哥”,中广核苍南核电公司运行部启动组值长谭涵拥有15年的技术积累。在核电领域,值长被称为“8小时厂长”,系一线总指挥。他总爱打提前量,由于提前解决了国产首台套主泵的设计缺陷,确保了热试的平稳进行。
面对295度的高温,调试员杨安邦穿着密闭的防烫服,小心翼翼地用螺丝刀调试稳压器安全阀。这位以“手稳心细”著称的00后技术骨干,像拆解精密钟表般转动滚烫的螺母。转动的幅度就像头发丝,每转动5度,就相差10个大气压。虽然呼气让防护面罩瞬间蒙上了白雾,导致视线有些模糊,但他手里的螺丝刀仍能精准操作。等脱下防烫服,早已一身汗水。别看杨安邦年轻,他曾参加国内首台“华龙一号”的试验,如今已是安全阀调试的带头人。
还有仪控部的工程师姚章豪,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他发现有两根水位组件的绝缘值只略高于国家标准,虽然合格了,但和预期值有差距。为了不让系统运行有任何风险,他“吹毛求疵”地跑到深圳对接厂家,赶在热试前安装好新的组件,消除了隐患。
“浙江是资源小省,用能大省,早发电一天,就是为经济大局作贡献。”中广核苍南核电公司副总经理丁敬应告诉记者,核电建设没有99分,只有100分,控制好工程建设质量是基本盘,“年轻人朝气蓬勃,我们通过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言传身教,不断传递使命感、荣誉感,让年轻人在大国重器的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从而带动更多的人。”
一座座厂房和大楼拔地而起,三澳核电已进入建设高潮,预计一号机组今年年底将并网发电商运。展望未来,令人憧憬:三澳核电规划建设的6台机组全部商运后,每年将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区域提供清洁能源超540亿千瓦时,接近2023年温州市全年用电量,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160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余万吨,相当于造林11万公顷。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