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月
国投电力东乌垞A区一期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发电量突破1720万千瓦时
日均发电57.3万千瓦时
发电利用小时达175小时
预计年发电利用小时数远超设计值!
这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团队奋斗的勋章。
锚定绿色能源
自项目立项伊始,国投湄洲湾电力便将国家能源战略扛于肩头,锚定“建管双优、度电必争”的绿色发展目标。规划阶段,公司精研细磨,引入前沿光伏技术,力求布局最优解;施工期间,以新能源工作部经理黄育春为首的攻坚团队常驻一线,顶着盐蚀海风完成27477根基桩毫米级定位,确保每一块基桩、每一片光伏板都精准到位,为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海风盐蚀、烈日灼肤,但能将蓝图化为这片海上‘蓝色油田’,所有付出都将意义非凡!”业务发展部(新能源管理部)高级主管张建伟道出了建设者们的共同心声。
迎峰度夏的绿色生力军
六月骄阳如火,恰是光伏发电的“黄金燃料”,更在迎峰度夏的关键期,考验着团队的应对能力。国投湄洲湾电力秉持“度电必争”的信念,构建立体化防御体系:无人机日巡覆盖1600余亩光伏组件,红外测温精准定位发热点;建立气象联动机制,在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预警前,完成组件支架加固及户外配电箱防护;独创缺陷可视化清单管理平台:每个缺陷均用图文标注,台账电子化共享,进度全员监督落实。
烈日当空,#24号箱变突发故障报警。新能源工作部运维人员火速赶赴现场,经查为开关灭弧装置故障。团队争分夺秒,抢在日落前的发电低谷期完成更换,既避免了夜间水面作业风险,又确保次日电站全功率满发电,为城市清凉度夏注入绿色动能。
一地两用的生态创新
东乌垞光伏项目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其“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开发模式。通过巧妙设计光伏阵列布局,为下方水体形成天然遮阳,有效降低水面温度,显著抑制水分蒸发,同步抑制了藻类过度繁殖。
水下养殖生态系统因此得以有效改善与提升,为虾、蟹、花蛤等水生物的立体生态套养创造了更优环境,预计将实现养殖产量的可观提高。
这一渔光互补模式,成功将以往单一用途的1600余亩围垦海塘,转型为能同时输出绿色电能与优质蛋白的生态复合体,单位海域空间的经济产出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以高效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的沿海实践
1720万千瓦时发电量的突破,绝非偶然!它得益于公司的科学规划、精细设计及高效管理,电站运行持续优化——光伏并网逆变器出力峰值稳定达到107MW,创下迎峰度夏期间最佳运行记录。
国投电力东乌垞A区一期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全容量投产,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种植60余万棵树木的固碳效果。
毗邻东吴港区的区位优势,使光伏电力可直接供给八方港口、东吴港口等临港企业,不仅助力周边企业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更通过与火电的融合发展,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低碳转型。
光伏二期项目已于2025年上半年签约,预计2026年初投产。两期项目联动后,预期可为地方带来产值约9000万元/年,税收约1600万元/年,每年可节约标煤8.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2吨、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这种“光伏+渔业+港口”的多维减碳模式,不仅为沿海地区碳中和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更为构建“火电与新能源互补互济”的新型电力系统拓展了新的领域,成为沿海碳中和的生动实践。
供稿 | 国投湄洲湾电力
(国投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