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海上风电是“双碳”目标下的强大能源供给,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能够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潜能。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数据显示,2023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占到了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的一半;2024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规模达到404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万千瓦,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全国多个地区加速布局,绿色电力沿着海岸线点亮经济版图。截至2025年5月底,辽宁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规模已达125万千瓦;江苏省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800兆瓦,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是我国目前已并网发电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涵盖从上游的钢铁、高端材料、精密制造到下游的海洋牧场、能源存储,以及人工智能、海洋工程、金融租赁等服务业。预测到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总投资约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发展方式,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明确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方向。今年,《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印发,从规划管控、节约集约、用海审批、生态用海四方面提出12项措施。这些政策规范了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海上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海上风电产业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的布局优化。
尽管海上风电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产业链建设存在短板、供应链韧性有待提高、原创技术和前沿技术策源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大容量风机、远距离输电、深远海施工运维等领域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批量制造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未来,要从科技创新、产供链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施策。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补强技术装备短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兆瓦级风电机组、深远海安装运维、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速技术突破和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高端材料研发,提升功率半导体、高稳定性主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性能,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例如,三峡能源与多家产业链上游企业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联合攻关深远海输电、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
完善产业链协同与供应链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如三峡能源等30家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优化供应链管理,支持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创新,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如盐城形成“3小时供应链”,95%的风机零部件在江苏省内实现集成供应,有效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提升海上风电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海上风电安全协调机制,加强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港航、应急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建设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小物标雷达、水文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围栏等感知设施和甚高频通信设施,实现对海上风电场的全方位监控。例如,漳州海事局在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中,通过布设电子围栏硬件设备、雷达设备,设置三级预警线,实现了对海上风电场的有效监控。(作者:刘羽婷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