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为期两周的核安全监管国际“大考”落下帷幕。一支由来自20个国家核安全专家组成的多国评估组,对中国核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在202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评估新闻发布会现场,评估组组长马克·福伊,这位来自英国核监管办公室(ONR)的首席执行官面对记者郑重宣布:“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是坚实、有力、可靠的监管机构。”
福伊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核安全领域的地位:“中国在全球处于领导地位,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领域。”他透露,评估组在中国发现了三项创新性实践,“包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在核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行业高层定期交流机制,这些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同时,他也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与“希望”。
对此,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也回应表示,中方将认真分析评估组提出的“建议”和“希望”,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加强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时隔10年中方主动再邀评估,两周时间专家组查了啥?
6月29日至7月11日,应中国政府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专家组来华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领域综合监管评估(IRRS)。这是中国继1994年、2004年、2010年、2016年之后,时隔近十年再次主动邀请国际组织进行此类全面“体检”。
数据显示,201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中国进行后续评审,当时中国在运核电机组为32台。现如今,中国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运行机组59台,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此外,中国在建机组32台,规划建设机组21台。
福伊回顾了中国参与国际评估的历史,“自1994年后,陆续有更多国际同行来华评估,我们对中国接受国际同行评估的总体印象是——中国在持续改进其法律和监管体系。”福伊说。
李治国也阐述了此次主动邀请的背景。当前全球核事业正在步入新质发展阶段。中国核安全监管既面临气候变化影响、供应链可靠性等全球共性问题,也面临核电规模大、首堆新堆多、同址群堆多等个性挑战,“‘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成为正在面临的重要课题。”李治国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机构秉持开放透明、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全范围核安全监管综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李治国在会上也透露,此次IAEA提供的是“一组菜单式的评估,一共包括22个方面”,成员国可自主选择评估项目,而“中国这一次选择的是全部评估项目。”
为配合此次评估,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会同有关方面也做了充分准备。据李治国介绍,中方依据IAEA安全标准开展了全面自评估,在近两周的现场评估期间,坚持“开放、透明、坦诚”,积极配合评估专家查阅文件,分组访谈,赴多家核设施,核利用单位现场参访。
福伊介绍了评估工作的严谨流程。他透露,在来华约六个月前,评估组已召开预备会议,根据IAEA安全标准确定评估范围并与中方达成一致。评估组依据中国要求的“全范围评估”召集了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国际专家。抵华前,评估组已收到并审阅了中方提供的详尽准备材料,包括法律法规、导则等文件的翻译版本以及中方提交的自评估报告。“通过这样事先的准备材料,我们在来到中国之前,就提前了解了中国的体系。”福伊说。
福伊也强调了评估的独立性:“我们从全球召集IRRS专家,保证我们在了解中国相关情况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他表示,专家们熟悉IAEA安全标准并严格遵守工作流程,这也确保了一致性。
现场评估的两周工作强度极高。“过去两周的工作非常紧张,无论是来自IRRS专家,还是中方各模块的对口人员,都在这两周紧张的时间里努力工作。”福伊描述道,“我们各个模块的工作涉及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法律框架各个部分。”评估组经常工作至深夜,并分赴北京及外地多个现场考察,包括核电站、管理设施、燃料循环设施、医院医用放射源管理等。
评估建议聚焦退役核设施资金与应急标准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完成对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综合评估(IRRS)后,评估组在发布会上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贡献和开创性成果,并提出了持续优化的建议。
IAEA副总干事卡琳·埃尔维乌首先肯定了中国对全球核安全的承诺。她表示,“此次是中国第二轮接受IRRS评估,展现出对发展核监管体系与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的坚定承诺。”埃尔维乌特别指出,中国在新建核电技术尤其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借鉴”。
福伊宣布了本次评估的核心结论: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是一个坚实、有力、可靠的监管机构。福伊强调,该机构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且意愿非常强的来帮助加强在中国核安全水平,对公众和环境进行保护的这样一个组织。”
据他介绍,专家组确认了监管机构的若干良好实践,包括:在开发应用人工智能工具方面取得独特突破,显著提升决策效率、安全监管及知识管理水平;建立与产业界高层定期交流机制,及时通报国内外核安全动态,确保全行业对核安全重点及改进方向形成共识。
福伊特别指出,“定期组织全行业高层交流,这种机制既提升事件上报透明度,又压实了各方安全责任。”他补充道,这一机制有助于在加强核安全方面采取一致的方法。
福伊解释称,评价这几项为“良好实践”是因为“我们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类似的实践”,在他看来,这些实践在中国是“非常创新性的,非常独特的实践”。福伊相信,“它也能够让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从中受益”,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也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来改善本国的监管框架”。
评估组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针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核电规模带来的配套制度挑战提出了关键建议。福伊表示,评估组提出了九项改进建议,核心聚焦于退役核设施资金保障与应急标准完善。
福伊明确指出:“需对所有应履行退役要求的设施制定分级分类资金规定。这不仅是核电厂,还包括研究堆等各类核设施。”他建议中方对所有设施(不限于核电厂)采取分级分类方式,制定适当的退役资金准备规定,并在法律框架中作出明确规定。
在应急准备方面,福伊指出IAEA最新安全标准在防护行动策略、非核影响、应急期间放射性废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中国参照这些标准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并将其纳入国家、省级及营运单位层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其他建议还包括:形成更详细的成文流程统筹管理核安全与核安保的接口;在核设施监督检查计划中进一步考虑所有信息输入以加强协同,并突出对核安全文化的监督检查;及时更新法规导则和标准,使其与最新的IAEA安全标准保持一致。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监管体系整体效能,专家组提出改进建议:
福伊认可中国政府给予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充分的资源保障支持其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拥有“非常充足而且合适的”人员和资金保障。但他也建议,考虑到核电项目的动态发展,中方应“采取系统性的方式来评估在未来可能会需要的资源”,并在整个体系内协调一致地争取相关部门支持。
中方回应将动态完善核安全监管体系
李治国回应评估结果时表示,“中方将认真分析建议,持续加强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他在会上也公布了中国核能发展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在运、在建及核准待建核电机组总数达112台,位居全球第一;另有民用研究堆22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21座。
“中国的运行核设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纪录,在建核设施建造质量总体受控,全国17万枚在用的放射源和33万台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全国的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李治国说。
李治国表示,IAEA评估组提交了一份“高质量的初步评估报告”,该报告“充分肯定了中国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水平”,高度评价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取得的良好实践。他表示:“下一步中方将认真分析评估组提出的建议和希望,不断追求卓越,持续加强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他强调,“核安全无国界”,中国将“坚持公平的原则,本着务实的精神,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贡献智慧力量,推动全球共享原子用于和平与发展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为期两周的评估并非终点。根据IRRS机制,IAEA将于五年后对中国开展跟踪评估。
福伊也建议,中方在跟踪评估期间重点落实本次提出的改进建议,并持续对标国际最新安全标准。他表示,作为评估组组长,过去两周在中国的工作“非常顺畅”,获得了中方“想要的”支持和沟通协调,使工作组能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并顺利完成工作。他期待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加强相关工作,并对照IAEA最新标准不断改善中国的核安全标准。
李治国也表示,此次为期两周的评估过程中,中方与专家们就国际最新核安全标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专业的沟通,为打造更加独立、专业、严慎、高效的核安全监管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中方也分享了监管经验,其中多项良好实践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中方愿持续与IAEA成员国及各国监管部门分享经验,“共同加强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全球的核安全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