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低价竞争导致装机越多光伏行业亏损越严重。而在生产制造环节,虽然严重亏损,光伏行业的产能反而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今年1至5月,国内光伏发电累计新增装机规模197.85GW,同比增长149.97%。这个新增装机规模相当于八个以上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听起来非常大,但和我国光伏行业的产能一比,就不那么惊人了。有统计显示,我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业链四大环节产能都突破了1100GW,是1至5月新增装机规模的5倍以上,就算把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都算上,乐观估计也只有600GW。当然,我国光伏行业不可能把全球市场都拿下,所以粗略地算,产能是市场需求的2倍以上。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说:“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正好碰到行业技术迭代的周期,有形和无形之手推动,我国光伏产能爆炸式增长。现在产能和需求的比例是超过了2:1,极度地‘内卷’。”
然而就算供大于求到了这样的程度,部分企业目前仍然还在扩大产能。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光伏领域投资总额超过282亿元,新增扩产项目16个,累计规模超过43GW。光伏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分析,光伏企业扩产主要是想通过规模效应摊低成本,进而获得竞争优势。
曹辉表示:“其实大批量扩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把规模放大10倍、放大50倍了以后,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所以我们扩大规模唯一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更低的成本,就是价格竞争力。这个瓶颈不管是光伏还是储能,包括电池全产业链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光伏企业盲目扩产的另一大原因是对市场风险和行业竞争态势认识不足。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企业认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产能早晚有用武之地,早开出来就能抢占先机,然而大家集中扩产,短期之内市场消化不了,就形成了阶段性供需错配。还有企业认为,扩产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挤走业内的中小企业,持续巩固自身市场地位,但现实中却很难如愿。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说:“产能(和需求)极端不匹配,但是我们还在不断扩产,增加产量,希望给予更广阔的市场,希望能够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但这两个都不现实。自己病了、发烧了,应该吃退烧药了,而不是希望别人一样发烧,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李俊峰认为,光伏行业的增长是可预期的,未来5至10年装机还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行业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同步发展,如果企业布局和经营方式不合理,退出是必然的。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预计,接下来光伏行业将出现新一轮洗牌,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自律尤为重要。
徐晓华表示:“当下这一关怎么过,我觉得不管难过还是好过,都会过去。只不过如果大家聪明一点,那就温和地洗牌,就是大家控制产能,限产限价。如果大家不聪明一点的话,那就等着银行系统来收贷,然后残酷地洗牌。这一关一定会过去,光伏还会往前走,我觉得问题是大家如何智慧地渡过这一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