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在全国多地频繁出现高温天气以及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业内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加约1亿千瓦时,能源保供形势备受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为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多家央企积极部署,从保障电煤库存、强化产运储销衔接、加强气源协调和管输保障、提升新能源消纳和调控能力、深挖跨区跨省送电潜力多个方面落实迎峰度夏能源保供。
全力保障电力供应
面对迎峰度夏的挑战,电力供应是关键。火电是电力供应的重要“压舱石”。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本次投产的3号机组,对标新一代煤电技术特征,在国内首次应用了全国产核电iDCS控制系统、首次使用了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等,还集成了二次再热技术等28项创新技术,为我国火电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示范。
迎峰度夏以来,国家能源集团紧盯各省区电力供需形势和机组运行状态,确保度夏期间机组应发尽发、稳发满发。所属火电企业发挥深度调峰、快速响应、灵活性等优势,积极响应调动。6月份以来,截至7月13日,国家能源集团发电量152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自产煤7426.2万吨,同比增长1.7%。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逐步成为新增电量的主体电源,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中作用日益凸显。
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5.7亿、10.8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达到45.7%,已经超过了火电装机的比重。
2025年上半年,中广核在运清洁能源项目累计上网电量约1861亿千瓦时,其中,在运核电机组总上网电量约1133.6亿千瓦时,境内在运新能源项目总上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境外在运新能源项目总上网电量约227.4亿千瓦时。
三峡集团梯级电站水库消落任务按期完成,设备设施可调可用率100%,发电运行状态良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表示,央企作为能源保供的主力军,是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与稳定器。下一步央企应聚焦能源结构优化,平衡能源保供与转型;筑牢应急体系建设,增强保供前瞻性;并强化技术设备运维,提升保供系统韧性。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迎来突破
迎峰度夏到了关键时刻,不仅要发更多电,还要保障电力更加高效传输。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自6月10日投运以来,累计外送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据测算,10亿千瓦时电量可满足重庆市全市家庭约42.9天的用电需求,可保障重庆1000列次地铁连续运行1100天。
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底,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超36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将通过“疆电入渝”工程注入重庆电网,相当于重庆市全年用电量的五分之一。
近日,我国规模最大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落地。7月1日至9月15日,超20亿千瓦时来自广东、广西、云南的电能,将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全天候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跨经营区电力交易进入常态开展新阶段。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次交易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其中广东送福建电量8.92亿千瓦时,云南、广西分别送华东电量6.26亿千瓦时,首次实现迎峰度夏期间闽粤联网工程全时段以200万千瓦满功率从南方电网向上海、浙江、安徽电网送电,在近期全国电力负荷创新高的情况下提供电力支撑。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这是两网互济交易重要的政策基础。
目前,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通过江城直流、闽粤联网工程进行大规模电力互济,共有11个省份参与跨经营区电力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