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被视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30多年以前,丰田就在氢能源上下了重注。目前丰田掌握着48%的氢能源专利技术,这也意味着如果要发展氢能源,就像当年做油电混合动力一样,大概率绕不过丰田。
这也是为什么丰田章男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储能电动车。
和丰田抱着同样的想法的企业有很多,比如本田,日产,松下,东芝在内的日本企业,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都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头羊。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也在偷偷研究氢能源汽车。
可以说,在中国新能源车占据全球份额将近70%的背景下,欧日美系在氢能源路线上,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氢能源是欧美日车企重拾市场统治地位的关键。
但近些年来,车企对氢能源这条技术路线开始越发悲观起来。
2023年的时候,日产、本田就先后宣布阶段性放弃氢燃料汽车的研发。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最近也宣布,决定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
特斯拉CEO马斯克很早就在社交媒体发文称,2024年特斯拉将从纯电动切换至氢能领域。现在都已经2025年,马斯克只字不提氢能源。
而氢能源的老大丰田,也一个头两个大。美国加州数百名丰田氢动力汽车Mirai车主对丰田及其他相关方提起诉讼,指责他们在氢燃料补给网络的可行性上误导了消费者。
这些抗议者的牌子上写着“Mirai是个谎言”、“丰田大错特错”、“Mirai让我干涸”等标语。
大致情况是,丰田Mirai氢动力汽车在加州上市时,基于当地未来对加氢站的规划,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包括无缝加氢、快速补能,宣传加氢的便利性堪比燃油车加油。
结果,当地的加氢站不仅没有按规划建设,原有的一些站点还关闭了。剩余的加氢站也常常受到维护问题和供应不稳定的困扰。氢气价格也上涨了两倍,曾经70美元的加氢费现在接近200美元。
这就导致很多车主的车因为找不到加氢站加氢而闲置,但每月却仍需支付近1100美元的车贷。
氢能源车的全球老大被投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开始弃之而去。氢能源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Stellantis给出的理由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氢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的匮乏、高资本投入性以及对更强的消费者购买激励措施的需求。简而言之,氢动力市场仍是一个小众市场,其不具备中期的经济可持续性前景。
从技术角度看,氢能源想要普及,最大的难度在成本上。
目前为止,氢燃料的制取、存储和输送成本还是居高不下。目前一座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是加油站的4倍以上,运营费用的成本更是达到了7倍之多。
如果没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足够销售体量作为支撑,研发的成本、加氢网络的成本根本无法收回,也就没有资金愿意投入建设当中,反过来又会影响氢能源汽车的普及。
要破这个局,单靠企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体现出政策的重要性了。
我国新能源技术、市场、产业链为什么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一骑绝尘,核心就是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但归根结底是政策优势。
因为有上层政策的倾斜支持,才能快速构建起产业规模,快速完成补能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形成规模性的消费市场。
氢能源想要真正大规模普及,同样离不开政策支持。而放眼全球,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从政策上对氢能源形成支持合力。
在政策支持下,中国车企愿意先亏钱,共同把市场培育起来。而欧美日车企是传统商业思维,亏钱的事情是不会做的。所以丰田们手上空有大量氢能源技术专利,却迟迟无法将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前不久丰田的高管就已经发出警告,中国在氢能源行业正在占据领先地位,丰田所剩的时间不多,氢燃料汽车将面临与电动汽车同样的命运。
这个警告的背后其实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氢能源很难普及。如果中国参与,氢能源行业的领头羊位置也会归于中国。(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