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中国电建在保障电力供应方面采取了多维度、全链条的综合措施,尤其在 2025 年迎峰度夏关键期,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清洁能源开发、设备运维优化及技术创新等手段,全面筑牢电力安全防线。
电网基建与电源点建设同步推进
骨干网架升级
江西吉安南部 220 千伏配套 送出工程投运后,跨越铁路 8 次、电力线路 140 余次的复杂工程显著提升了当地电网互供能力。
同期,吉林院中标四项 500 千伏可研设计项目,涵盖新能源汇集、热电送出等领域,预计新增变电容量 580 万千伏安,强化东北电网主网架结构。
此外,湖北大冶 500 千伏变电站作为华中 “西电东送” 关键节点,将三峡水电外送能力与鄂东负荷区需求高效衔接。
传统电源升级与清洁能源扩容
福建省首个煤电等容量替代项目 —— 华夏电力 1x660 兆瓦机组投产,年发电 29 亿千瓦时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5 万吨,实现绿色转型与供电保障双赢。
云南永胜芮官山 180 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年均提供 3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9.02 万吨,直接缓解滇东北夏季用电压力。
大渡河巴拉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年发电量 25.53 亿千瓦时,成为四川迎峰度夏的重要水电支撑。
设备运维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精细化巡检与隐患排查
张北盘长河风电场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测齿轮箱、变压器温度,优化风机运行策略避免高温过载,同时备足防暑物资保障人员安全,确保发电量高位运行。
乐山安谷、沙湾水电站对水轮机组推力轴承等关键部件实施 24 小时振动监测,清理 GIS 室通风滤网提升散热效能,累计消除过热隐患数十处。
智能技术赋能检修与储能
福建永泰抽水蓄能电站引入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 “修前策划 - 修中指导 - 修后评估” 闭环管理体系,机组瓦温、振动指标达优良标准,为电网调峰提供可靠支撑。
全球首个 100 兆瓦时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项目在青海格尔木投运,自主调节电压频率的特性使新能源具备传统发电机 “稳” 的特性,提升青海电网 40% 新能源接入比例。
此外,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全球最大)、新疆阜康 “光伏 + 储能” 项目等新型储能工程,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 150 万吨,有效平抑电网波动。
跨区域协同与国际经验反哺
全国资源调配与应急响应
上海吴泾电厂 1 号机组检修团队通过 “零事故” 作业恢复设备最优状态,保障长三角地区高峰满发。重庆合川运维项目针对高温环境优化锅炉燃烧效率,确保机组稳定运行。
此外,电建新能源公司在阜康光伏电站建立清雪应急机制,保障冬季寒潮期间发电量稳定。
国际项目技术反哺国内
中亚努列克水电站技改工程中,中国电建攻克高水头闸门修复、进水口闸门精准落位等难题,其三维建模、水下测绘等技术已应用于国内老旧电站改造。
越南茶荣海上风电项目采用地下电缆沟减少生态干扰的经验,为国内沿海新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绿色转型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
牧光互补与乡村振兴结合
双碳目标下的长期布局
中国电建通过 “光伏 + 储能”“风光储一体化” 等模式,2021 年海外新能源新签合同额占中资企业 56.4%,连续四年居首。其在巴基斯坦、老挝等地的风电、光伏项目,不仅输出中国标准,更通过属地化运营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绿色能源生态。
截至 2025 年 7 月,中国电建多个迎峰度夏项目已累计新增供电能力超 1000 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 65% 以上,带动全国电网新能源消纳率突破 95%。
未来,随着构网型储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规模化应用,以及 “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深化,中国电建将持续以 “投建营” 一体化优势,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贡献核心力量。
上一篇:电力增容解民忧 锦旗致谢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