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链博会的清洁能源展如同一幅微缩的全球绿色产业协作图谱。这里涌动的不仅是商品与技术,更诠释着中国以开放之姿助力全球低碳转型的生动实践。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世界绿色革命不可或缺的“基建设施”与“稳定器”。
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中的基石地位,已由硬核数据与产业现实铸就。中国外贸的绿色动能持续喷涌,今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风电设备出口增速均超20%。中国供应链已超越单纯的生产者角色,演变为全球绿色转型的“超级动脉”。
链博会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搭建开放平台,汇聚全球要素,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强大磁场。从非洲西芒杜铁矿的矿石开采,到宝武绿色钢厂的精炼锻造,一条贯穿矿石、材料、制造的低碳链条在链博会平台清晰呈现。这些合作早已超越传统贸易交往,深入至技术共同研发与物流优化的全面协同。链博会上的塞尔维亚矿产、蒙古国铜精矿与中国汽车行业的低碳钢板共舞,构建起跨越国界、深度融合的绿色能源生态。霍尼韦尔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也正是全球绿色技术要素通过中国供应链实现高效转化与规模化应用的缩影。
在全球产业链格局深度重构过程中,链博会直面时代命题,推动“韧性、高效与包容”的供应链建设。中国依托强大制造能力与持续投入,正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无可替代的枢纽。当中国的光伏组件经高效物流网络输向欧洲,当加注了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飞机飞往全球,这不仅是打造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的需要,更是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和建设性的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中国绿”惠及“全球绿”,中国制造提供的不仅是绿色产品,更是全球净零排放赖以成真的可靠可及可持续之路。
从海上钻井平台模型,到装在瓶里的关键矿产颗粒,链博会上清洁能源链兼具“广大”与“精微”,折射出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图景:世界从未如此紧密地被一条供应链联系在一起。中国供应链的开放与韧性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它不仅链接着几内亚的矿山与上海的钢厂,链接着戈壁的风场与黄浦江畔的电网,更链接着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渴望。
文 | 本报记者 王海霞
上一篇:理工能科:聚焦能源环保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