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六月底,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12台,其中在建核电机组32台,保持全球在建机组装机容量第一。当我国核电进入批量化建设新阶段,如何保障新建项目建造质量、确保在役机组安全可靠运行?
核安全作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备受瞩目。近日,南都记者跟随跟随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2025年“媒体核电行”活动,前往山东实地探访多家核电厂,寻找答案。
面对公众对核安全的关切,华东监督站核设施监督六处副处长、荣成监督组组长刘成运也回应了这一问题。他表示,我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核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局机关、地区监督站、技术支持单位“三位一体”的监管架构,对核设施、核材料、核活动及放射性物质实施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分阶段审评许可,对核设施和涉核单位开展全过程监督执法,对辐射环境进行全天候监测。
“核电看门人”的日常
每日巡视主控室,恶劣天气加派专项检查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六月底,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12台,其中在建核电机组32台。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指出,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40年中国核电装机需达到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海阳核电是我国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缩影。其厂址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和1台一体化小型堆,预留两台扩建余地。一期1、2号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6年,累计发电1328亿千瓦时;二期3、4号机组分别于2022年7月、2023年4月开工,预计2027年全面投产;三期5、6号机组于2025年4月获国务院核准,预计2032年建成。届时,海阳核电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完全采用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的核能基地,年发电量可达609亿千瓦时。
海阳核电项目沙盘。
作为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派出机构,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涵盖核设施、核技术利用单位等全领域。2024年,该监督站投入的监督人力达19563人次。
刘成运介绍,在国家核安全局三级监管文件基础上,华东监督站配套制定风险指引型核电厂监督文件,包括1份监管指针、9份管理程序及 66 份工作程序。
核安全的监管中,“核电看门人”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若将核电厂的全生命周期比作在法律法规与许可文件划定的‘框架’内运行,监督员的工作就是全方位核查各项活动是否严守这个‘框架’。”刘成运如此形容监管职责。
驻厂监督员的日常监督程序包括:前往被称为核电厂“大脑”的主控室巡视,检查操作员行为规范及仪控台是否出现异常报警;深入各厂房巡查设备状态与作业合规性;审查各类报告、见证关键试验等,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跟踪核安全相关异常。
技术升级
为每台机组“画像”,AI与大数据筑牢安全防线
监控系统自动捕捉并标记违规行为;焊工作业前需通过摄像头定位工作区,焊接过程全程回传;近万名施工人员的实时位置与行动轨迹可通过系统一键查询……在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建设工地,数字化监控系统正全方位守护施工安全。
“我们实现了工程作业区实时监控全覆盖。”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处副处长张忠伟介绍,海阳核电二期工程从建设初期就搭建起智慧工地集成平台,整合人员定位、门禁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塔吊防碰撞、视频监控、图像识别、无人机巡查等系统,确保核电建设过程可实时记录、全程追溯。
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工地集成平台进行安全监管。
大数据技术在核监管中的应用得到了国际认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来华开展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评估中,中国核安全监管领域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成为亮点。
“现在要求为每台机组‘画像’。”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华东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五处副处长宁方寅介绍,国家核安全局正牵头建设全国核电厂安全健康档案体系,融合核电厂基准档案、生产数据、监管数据和异常数据四大类信息,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核电机组全生命周期进行“画像”,实现跨机组、跨堆型的联查对比,为监管决策提供智能化建议。
宁方寅同时指出,核电机组运行涉及放射性控制,必须“确保对公众和环境不产生额外影响”。现场监督员对运行机组操纵人员的精神状态、行为规范实施全过程可追溯监管,从培训、模拟机考核到主控室巡视均纳入监督流程。此外,针对不同堆型的系统差异,监管内容动态调整,实现“全领域、全链条”覆盖。
“监督中若发现问题,会及时督促核电厂整改;涉嫌违法违规的,将调查取证并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宁方寅强调。
极端天气如何应对?
三代技术升级+完善监测响应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台风、极端强降雨、洪水等灾害频发,筑牢核安全屏障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已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前瞻性防御是中国核安全体系的核心。刘成运表示,核电厂在前期设计阶段就充分结合厂址的气象、地理资料确定设计基准;对于滨海核电厂址,还依据《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开展审评,充分吸收国际经验教训。
筑牢核安全屏障,中国已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针对近年气候变化情况,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通过经验反馈集中分析会等形式,持续推动冷源、应急柴油发电机等关键系统的优化。华东监督站制定并实施恶劣天气防护专项监督程序,在台风、寒潮等来临前开展专项检查,同时推动营运单位建立完善预防、监测和响应体系。
国核示范环境监测科科长姜羲元介绍,国核示范还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站和8个子站,监测核电机组周边20-25公里范围内的辐射、湿度、温度等变化,这些数据会定时更新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官网上。
技术层面,多家核电厂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国已实现从第二代到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升级,第三代压水堆成为当前建设主流。据悉,第三代技术非能动安全系统是核心优势。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中,因仅依赖能动安全系统,在电力和备用电源失效后,安全系统瘫痪。而我国三代技术的核岛厂房顶部设有蓄水箱,极端情况下可依靠重力实现钢制安全壳顶部注水喷淋,结合空气自然对流带走热量,全程无需外部能量驱动,为应急响应争取充足时间。
此外,针对2000年以来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230余起海洋生物入侵影响核电厂取水安全事件,宁方寅表示,我国多部门已制定多项管理要求、指导文件和设计指南,提升核电厂取水安全系统性能,同时通过专项检查和风险评估,加强对海洋生物入侵风险的持续监控与应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