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山东海阳报道
7月中旬的山东海阳核电厂,二期工程3、4号机组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预计在2027年全面建成投运。三期工程5、6号机组预计2032年全面建成投产。届时海阳核电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完全采用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的核能基地。
7月17日,海报新闻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2025年“媒体核电行”活动来到山东海阳核电厂,深入探访这座正迈向全球最大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基地的宏伟工程。
从世界首批到零碳供暖:海阳核电的绿色之路
海阳核电是世界首批三代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是世界首个发电超千亿的三代核电项目,也是我国核能商用供热的开创者、核能综合利用的先行者。
海阳核电厂(李新洲摄)
海阳核电厂由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运营,一期1、2号机组是国家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项目采用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分别于2018年10月22日和2019年1月9日投入商运。二期工程3、4号机组建设两台单机容量1253兆瓦的国产化CAP1000机组,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投运。三期工程5、6号机组已于今年4月27日获国务院核准。预计未来6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后,海阳核电厂年发电量可达609亿千瓦时。
近年来,我国全国最高用电负荷逐年上升,充分利用核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可大幅减少向环境的有害排放。这是一种为了更清洁、更健康未来而做出的能源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一组数字,截至今年6月30日,海阳核电一期1、2号机组已累计发电超1328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5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624万吨。海阳核电二期工程3、4号机组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海阳核电基地将有四台机组运行,年发电400亿千瓦时,可节约原煤消耗约17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200万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8.8万公顷。
“暖核一号”厂房(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摄)
靠着海阳核电厂,烟台海阳、威海乳山的居民冬季供暖也更加“暖核”。
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山东核电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建成投运我国首个核能商用供热示范工程“暖核一号”,并接连实现从园区级到县域级再到跨地级市的持续突破,为海阳、乳山40万居民1300万平方米提供冬季零碳供暖,成为烟威地区重要清洁热源。
记者了解到,“暖核一号”在前六个供暖季累计供热1432万吉焦,相当于节约原煤消耗约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6万吨、二氧化硫1.5万吨、氮氧化物1.4万吨。较核能供热前,海阳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4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下降13.7%;乳山市供暖季PM10平均浓度下降8.7%,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下降12.8%。
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居民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海阳市实现核能供热后,居民取暖价格更便宜。目前,“暖核一号”核能供热项目正在推进向青岛供热,并示范带动多个核电厂跟进实施。
在距离海阳核电不远的威海,依托全球最大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机组国核示范项目工程建设的核能供热项目,正按计划推进。该项目计划于8月底完成大温差改造,2025年供暖季正式投运,供热面积达675万平方米,将满足荣成市近30万居民的清洁取暖需求。
据悉,该示范工程核能供热项目采用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的建设思路,于2021年12月15日开工,采用“双机串联大温差”供热技术,项目投运后,与集中供热燃煤锅炉相比,每年可节约1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氮氧化物2066吨、二氧化硫2173吨、烟尘1258吨。
科技赋能,人才护航:核电建设的坚实后盾
核电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坚实的设备和人才基础。
在海阳核电厂二期工程指挥中心,一整面墙的LED大屏实时显示工程作业区各个角落的监控视频。多名来自不同单位的监督员正在通过电脑屏幕协同监控,确保场内施工情况尽在掌握。
据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处副处长张忠伟介绍,目前厂区内安装了980余台监控,有效覆盖了所有的施工作业面。监控类型分为安全监控和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的存储周期为三个月,质量监控的存储周期由业务部门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决定。
国核设备焊工正在进行焊接工作(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摄)
在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核设备”)的大件装配机械车间,多名核电焊工正在进行焊接工作,火花四溅,铿锵有力。
核电站建设不同于常规电站建设,核级焊工需具备极高的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要求严苛,并且责任重大,他们焊接的不仅是金属,更是核电站的安全屏障。
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焊工豆存印长期工作在核电建设一线焊接作业岗位,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焊接技艺,完成了8万米焊缝、5.4万个部件的焊接工作。先后参与了海阳核电、三门核电、廉江核电等多个核电项目建设,从事的核电核级结构模块、机械模块、管道、反应堆压力容器、一体化顶盖组件等关键产品的焊接一直保持着焊接合格率100%的记录。
豆存印在采访中表示,国核设备拥有一套完善的产业工人培养机制,尤其是针对核级焊工。同时,公司还与职业院校达成了合作。国核设备人力资源部人才开发科有关负责人补充道,公司通过订单班、校企合作等方式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烟台机械工程学校、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等技术院校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有100余人,目前77人正在培养中。
豆存印正是我国核级焊工队伍的缩影,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守护着核电站的安全,而公司整体的技术实力,也正通过这些关键人才得以展现和提升。
国核设备在全球率先掌握了三代核电AP1000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等关键产品的制造、现场拼装及组焊技术,并首次实现工程化应用,圆满完成了世界首批AP1000核电机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使命。目前,公司已为三门、海阳、徐大堡等12个项目的56个核电机组(核装置)提供了40余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