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设的两家能源企业广受关注,一家是中国雅江集团,一家是可控核聚变公司。
7 月 19 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组建中国雅江集团,列央企名录第22位,由三峡集团(40%,技术主导)、华能集团(40%,运营管理)、中国电建(10%)、中国能建(10%)联合组建,实现“投融资-建设-运营”全链条覆盖,规划装机容量6000万-8000万千瓦,总投资约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7月22日,注册资本 150 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由中核集团控股(50.35%),联合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上海、浙江、四川国资等7 家股东共同出资 114.92 亿元,定位“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国家队”。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新能源产业布局现状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全球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化石能源占比下降至80%左右。自1970年代以来,低碳能源占比增加明显。天然气消费占比从17%上升到23.4%,石油从47%下降至29.4%;煤炭从30%下降到26.9%;非化石能源从6%上升到20.3%,特别是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正形成煤、油、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2023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为17.9%,比2012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占比分别为55.3%、18.3%和8.5%。同期煤炭消费占比下降13.2百分点。随着能源转型,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稳步上升,正逐渐成为能源供应的增量主体。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新增4.73亿千瓦,增幅为13.9%,发电能力达38.7亿千瓦,创下历史纪录,全球新增发电量的86%来自可再生能源。
在“双碳”目标取得全球共识背景下,各国竞相布局风光、储能产业,积极推出新政策加快新能源转型升级步伐。美国通过《两党基础设施法》、《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加速推进地热能、海上风能和工业供热领域的清洁转型,帮助美国实现能源转型目标。欧盟出台《气候中性的欧洲氢能战略》《征集7.5亿欧元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旨在支持氢能、电力、智能电网和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工程。日本在《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提出清洁能源作为研发重点领域。
(二)国内新能源产业布局现状
中国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解决新能源发展用地、入网、定价等问题。2022年6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加速能源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贡献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领域投资的三分之一,为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境外水电、风电、光伏项目签约金额合计达380亿美元。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对全球的贡献超过40%,保障了各国光伏组件和风电机组等供应链安全。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其中,水电新增1378万千瓦,风电新增7982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2.78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85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其中,水电装机4.36亿千瓦,风电装机5.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8.8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6亿千瓦。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装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国有企业布局新能源的战略意义
(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更加匮乏,人均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9%、17%。过去20年,石油产量增速(1.0%)明显低于消费量增速(5.8%)。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天然气产、消增速均以两位数增长,但产量增速(10.2%)低于消费量增速(13.9%)。国有企业布局新能源,能够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根基。
(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新能源具有清洁低碳、可持续性强等优势。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如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国有企业的布局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同时减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
三、国有企业布局新能源面临的挑战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市场机制、资源分配与业务协调等均制约着新能源业务推进与整体协同发展。
(一)技术瓶颈制约
尽管我国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如储能技术的储能密度和成本问题制约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储能系统的容量和功率不足,难以满足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波动性存储需求。例如,在一些大型风光基地,发电功率变化剧烈且出力不稳定,现有的储能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存储和释放大量电能,导致多余的新能源电量无法有效存储,只能弃风弃光,降低了新能源的消纳水平。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
政策变化为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带来了不确定性。多地政策调整了承载力分区,暂停了分布式光伏并网,导致大量电站无法按计划并网。同时,随着风光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的实施以及新能源入市带来的电价下行,发电企业新能源板块的收益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新能源项目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分布式光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打破了传统的项目收益测算模型,对商业模式构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同时,户用光伏中存在的问题,如建站选址过错、设计缺陷、运输粗暴、违规施工以及运维体系不健全等,严重阻碍了户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新增的新能源项目中近40%无法完成立项时的承诺收益率,部分项目资产效益不佳、持续亏损,甚至投产即亏损。
(三)转型压力与传统业务协调难题
布局新能源意味着国有企业需要在保持传统能源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传统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协调发展的挑战。在资源分配上,由于传统能源业务如煤电等长期以来是其主要利润来源,新能源业务在资源获取上可能相对受限。例如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平衡对传统业务的维护与升级投入,以及对新能源业务的拓展投入,若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新能源项目推进缓慢。有的能源企业既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总部、子公司、分公司架构,又有按产业板块划分的新能源、传统能源等架构,还有按区域划分的国内外市场架构。这种复杂的组织架构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困难等问题。例如,传统能源部门与新能源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资源争夺、利益冲突等情况,影响企业的决策效率和业务协同发展。
四、国有企业布局新能源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新能源投资建设力度,推进技术研发创新
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统筹推进新能源项目与配套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如高效太阳能电池、大容量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氢能生产与利用技术等。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提高新能源装备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新能源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二)适应市场变化,挖掘新能源项目的市场价值
国有企业应加强对新能源市场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反馈,为完善市场机制建言献策。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优化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探索新能源与其他能源品种的协同交易模式,挖掘新能源项目的市场价值,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动传统能源业务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利用自身传统能源产业的优势,探索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在煤炭生产基地发展“煤电+储能”一体化项目,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在油气田开展“油气+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实现油气资源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在水电站周边布局风光水电互补项目,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灵活性。
(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新能源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市场开发。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新能源发展水平;在海外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竞争,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国有企业布局新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和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凭借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多方面优势,通过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上下游一体化布局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实践路径,国有企业能够有效克服面临的挑战,在新能源产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
来源 / 丽莎闻道
责编 / 沈竹山
校审 / 李 翔
监制 / 孙玉华
一本关于国企改革的评论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
联系人:沈老师
投稿邮箱:xdgqyj@163.com
更多
上一篇:企业光伏海外市场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