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是一种新型海域管理方式,旨在解决海洋开发利用与空间资源有限的矛盾。其依据相关政策,将海域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立体空间,在不同层次分别设立海域使用权,以满足多元用海需求。
此举不仅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用海矛盾、保障各方权益,还能释放生态红利,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项目经理张泽成介绍说,先前,这片海域被养殖企业合法使用,传统“平面化”的用海登记让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僵局。自然资源部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的政策出台后,东营市相关部门主动对接赋能,先是为东营市垦利区青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确权,又全力帮助我们在水面、底土空间层顺利拿到产权证书,为项目打开了落地通道。
黄河尾闾,渤海之滨,在东营垦利区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现场,覆盖在海面的光伏板像无数块深蓝色的镜面,整齐地铺展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这里,阳光洒在光伏板上被迅速转化为电能,这些“绿电”顺着海底电缆奔涌上岸,经变电站汇聚后涌入城市脉络,最终变成万家灯火里的安稳与明亮……
作为全球最大开放海域海上光伏项目,这片1223公顷的“海上发电场”藏着惊人能量:全部并网后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这不仅能为能源供应“减负”,更像一把钥匙,撬动区域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型能源转型。
“然而,项目建设之初,这片海域已于2022年为东营市垦利区青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登记发证,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与这4家企业的用海权冲突如同一道关卡。”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项目经理张泽成说。
据了解,传统海域使用权登记的“平面化”思维,仅能界定单一空间权利,显然难以解开这道矛盾枷锁,更制约着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创新确权登记方式成为破局关键。
“能否用立体分层设权打破‘平面化’困局?”
这个大胆设想,在2023年迎来政策的东风。当年,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不影响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等前提下,鼓励对养殖、海底电缆管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
政策的春风拂过渤海湾,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立刻行动,选定垦利区作为试点,以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项目为突破口,首创养殖用海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登记。
会议室里,工作人员对着海域地形图反复推演,将1223公顷海域化作可精细切割的“立体蛋糕”。“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和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制定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登记程序及要求,将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海域分成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在内的立体空间,通过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现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分别设立海域使用权,拓展了海域的开发利用空间,以满足不同用海需求。”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监测科科长李学慧作了一个形象比喻,这种立体分层设权的方式,就像给海域空间装上了“多层电梯”,让不同的用海需求都能各得其所。它不仅成功化解了HG14项目的用海权冲突,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更打破了传统海域管理的“平面化”瓶颈,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探索的蓝图需要转化为实践的行动。在明确立体分层设权的思路后,东营市各部门迅速联动,从海域空间的精准划分到权属变更的流程梳理,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工作人员带着测绘仪器往返相关海域数十次,与涉海企业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形成一套兼顾各方利益的实施方案,为后续确权登记筑牢根基。
2024年6月28日,东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垦利分中心完成东营市垦利区青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14本海域使用权证的变更,将其用海空间精准界定为海床层;7月3日,自然资源部为国华(东营市垦利区)新能源有限公司颁发了水面、底土用海空间层的不动产权证书,划定了立体空间的“楚河汉界”,让养殖产业与光伏项目在同一海域和谐共生——一方面,渔业养殖在海床空间层继续发展,保障了渔业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海上光伏项目在水面、底土空间层的建设,带动了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当时我们心里确实没底,一边是项目推进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养殖企业合法的用海权益,传统‘平面化’登记模式下,这几乎是道无解的题。没想到东营市各级政府部门主动靠前,把我们和养殖企业请到一起,带着政策文件逐条解读立体分层设权的可行性。从海域空间勘测到权属边界划分,从流程优化到手续办理,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现在光伏板在水面高效发电,水下养殖也不受影响,这种‘上下兼顾’的模式,既让我们项目顺利落地,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担当和智慧,这份支持对企业来说太关键了!”张泽成说。
2024年11月13日,项目首批发电单元成功并网,待项目全部投产后,17.8亿千瓦时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一年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
如今,站在黄河入海口远眺,光伏板阵与养殖区在海面上勾勒出深浅交错的蓝色曲线,一度度清洁的绿电从这里出发,一尾尾肥美的海鱼从这里产出。这片海域不仅生产着清洁电力与渔获,更孕育着“立体用海”的制度创新,书写着海洋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 爱东营客户端 记者 张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