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23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8月21日发表报道,题为《欧洲国家回归核电 再次着眼于稳定供电》,内容编译如下:
在欧洲,回归核电的趋势正在不断蔓延。比利时、立陶宛等国将探讨新建核电站。以俄乌战争以及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为契机,各国再次将目光投向不依赖化石燃料、能够稳定供电的核电。
立陶宛政府于7月上旬决定成立能源部下属工作组,研究核电站的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计划在2028年之前决定是否重新引入核电。
立陶宛曾经高度依赖核电,国内七成发电量来自核电站,但其当时使用的核反应堆,与曾发生事故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相同类型。鉴于加入欧盟之际被要求废除核电,立陶宛于2009年关停国内核电站。
此后,立陶宛主要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电力,或通过进口天然气进行燃气发电。但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出于对能源稳定供应的迫切需求,主张回归核电的声音日益高涨。
比利时政府于5月宣布,鉴于联邦议会通过了允许新建核电站的法案,将撤回此前制定的“弃核政策”。比利时首相德韦弗批评2003年通过的弃核法“已经过时”。
在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前,欧盟进口天然气、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六成来自俄罗斯。如果俄罗斯限制化石燃料出口,依赖这些燃料的火力发电就可能陷入停滞,这一风险日益凸显。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意大利和丹麦于20世纪80年代决定弃核,如今也出现了政策回调动向。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称“这是直接关系到维持产业基础的重要选择”,并于今年2月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重启核电的法案。波兰也计划在2026年动工建造国内首座核反应堆。
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考虑,欧洲各国推动从火力发电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波动较大,难以像传统火力发电站那样稳定供电,核电作为稳定运行的“基荷电源”再次受到关注。
可再生能源在欧盟2024年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已升至47%,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占比分别高达71%和56%。但由于输电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两国在今年4月发生了大规模停电。这也成为促使欧洲各国重新思考弃核政策的契机。
与传统的大型核反应堆相比,建设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逐渐成熟,这也为政府的核电决策提供了支持。罗马尼亚、瑞典、爱沙尼亚等国正计划引进SMR。
世界银行理事会于今年6月决定解除核电融资禁令,并宣布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支持新建包括SMR在内的核电站,以及延长现有核电站的运行时间。
德国于2023年4月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被视为实行弃核政策的典型代表。如今德国改变立场,象征着欧洲回归核电的潮流日渐兴起。
欧盟将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同样视为“低碳能源”,并允许对核电提供补贴与投资支持,德国总理默茨于今年5月对此表示认可。不过,默茨对国内重启核电持否定态度,称“现实中较为困难”。
德国2024年电力进口量为24.9太瓦时,其中52%来自核电占总发电量七成左右的法国。从现状来看,德国间接依赖核电,再加上氢能等新能源计划进展缓慢,德国对核电的定位也有所改变。
在全球范围内,回归核电的趋势正不断增强。例如,日本关西电力公司7月宣布启动地质调查,为新建核电站推进准备工作。
核电站的燃料是铀,而全球四成的浓缩铀产能由俄罗斯掌控。如何构建不依赖俄罗斯的燃料供应体系,成为欧洲浓缩铀集团、欧安诺公司等企业面临的课题。(编译/马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