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电行业迎来"黄金时代"?
202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51.39GW,同比激增98.88%的数据确实令人振奋。花旗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全年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达120GW,远超此前预期的90GW。更令人惊讶的是,11家风电零部件上市公司中,6家净利润增幅超100%。这不禁让我思考:这是否意味着风电行业真的迎来了"黄金时代"?
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很多人对"历史会重复"嗤之以鼻,但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规律的存在。具体到中国股市,你会发现牛市往往与五年规划周期相关:2009年、2014年、2019年牛市均处于规划交替期,政策推动与市场情绪形成共振。
历史并非没有重复,只是不是以你预想的方式出现罢了。就像现在的风电行业,表面上看是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但深层次看,这与十年前光伏行业的崛起何其相似?当时也是政策扶持、产能扩张、股价飙升…然后呢?
三、机构如何玩转成本游戏
很多人对于找一只好股票感到苦恼,觉得很难。但实际这是因为你入手的角度有问题。从做生意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好股票都有一个前提:成本可控。被誉为价值投资典范的巴菲特也很注重控制成本。在他2023年的股东信中谈到7年13亿买了4亿股可口可乐股票,折合每股成本是3.25美元。而从1988年到1994年的7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价最低是35美元。
这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即便是价值投资也不妨碍控制成本。任何一个机构投资者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持仓成本是否安全。而多数普通投资者考虑的是什么?是能盈利多少。之所以每次都是"差口气就要赚钱了",不就是因为对成本没概念吗!
那么机构的成本如何才能看出来呢?
四、大数据揭示机构行为密码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用传统方法自然是很难识别。但是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
这是「四方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和传统的走势图相比,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时间也越长。
这只股票是2024年「9.24」行情中很有故事的一只——9月底到10月份涨幅超过40%,整个10月涨幅比他好的不到200家。在当时流动性泛滥、炒小炒差的氛围中绝对属于特立独行的一类。毕竟这是一只典型的白马股:业绩增速始终在10%以上,市盈率还不到20倍。
那为什么这只股票做起来了呢?从数据上看得很清楚:股价尚未启动时,「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开始活跃,说明机构本就有心想做;之后便是压着股价不动——这不就是典型的在做成本吗?一旦成本降下来之后,拉升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嘛!
五、小盘股也有大智慧
实际小票也是这个思路——不是说小票都会涨,一定是成本做下来的才会涨。
这只股票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川普概念股「川大智胜」,如今已是带星*ST股。在第一个涨停板之前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从数据上来看该股的「机构库存」数据在股价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活跃了——显然机构又开始做成本了。
但是有些即便是所谓的小盘股也是一路下跌:
这是「华统股份」,标准的中小盘个股。很显然机构几乎没有做成本的机会——股价也只能是短暂上涨后继续回落。
六、风电行业的启示
回到开篇的风电行业新闻。陆上风机中标均价触底回升至1552元/kW(较2024年提升9%),但市场对需求可持续性的担忧导致股价未充分反映这一利好。国金证券分析认为随着2024年底至2025年涨价订单逐步交付风机制造毛利率将显著改善——这不正是典型的"机构做成本"阶段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投资者最缺乏的不是消息而是解读消息的能力和工具。
记住:重要的不是炒而是看机构的成本是否到位!
声明:
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