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吉林长春供电公司“老变”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陈列着几张泛黄的旧图纸。80年前,电力工人们为了保留这几张图纸,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
1942年,在长春伊通河畔,一座一次变电站在小河沿子村悄然开工。1943年4月,变电站建成投运,名为新京一次变电所,也是如今长春220千伏变电站的前身。作为丰满水电厂建成后配套送出的第一座变电站,长春220千伏变电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变”。
▲国网吉林长春供电公司组织党员到“老变”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参观
1943年5月,当时全国电压等级最高的线路——154千伏松(丰满)京(长春)线连接起丰满水电厂和新京一次变电所,“两点一线”勾勒出长春电网的雏形。容量为3万千伏安的新京一次变电所,成为长春电网的核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紧急撤退的日本技术员按照上级指令,企图把新京一次变电所原始资料及核心设备全部摧毁,破坏东北电力事业的发展。
日本人摧毁新京一次变电所的阴谋恰巧被在此工作的电力工人赵金城、谭炳春发现。危急时刻,二人心怀民族大义,冒着生命危险,从一名日本技术员手中抢下4张电气接线图和几张变电站室内机械装置图。这几张从侵略者手中夺回的图纸,成为解放后重建变电站的重要资料之一。
▲新京一次变电所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和平解放,新京变电所更名为长春变电所。上级党组织派出党员干部支援长春建设,其中就包括长春一次变电所第一任所长宋秋岭。面对战火后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艰难的处境,宋秋岭率领第一代“老变”人迎难而上,在无详细图纸、无技术人员、无检修大型变压器经验的情况下,在废墟之上自力更生重建“老变”,让长春在解放后第四天就实现通电。
▲1956年8月,长春一次变电站3号主变压器大修工人合影
“当时的变电所周围人烟稀少,空旷荒凉,抢修队几百人来来往往,劳动的号子声响彻四周。父亲肩上都是伤,手上全是血泡。”宋秋岭的儿子宋贵清回忆道。
1950年,宋秋岭因在新中国恢复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劳动英雄”荣誉称号。这枚奖章凝结了第一代“老变人”在资源贫瘠和技术匮乏的解放初期,为新中国、新长春恢复建设付出的汗水。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长春的电力事业蓬勃发展。1951~1987年,“老变”先后经历了3次增容扩建,总变电容量达到24万千伏安。为满足长春地区工业发展需要,1984~1997年,国网吉林电力建设的北郊、西郊和东郊220千伏变电站陆续投产,形成了以东南西北4座变电站为主的环网结构,从根本上满足长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2012年在“老变”原址上建成投运的长春220千伏变电站
2012年,在“老变”原址,长春市第一座智能220千伏变电站——长春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该站采用全封闭组合电气设备,变电容量增至48万千伏安,供电范围扩大到26.7万户,长春电力建设全面迈进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崭新时代。2021年,“老变”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评为“百年电力”首批电力文化遗产。2025年7月,它成功入选电力工业遗产名录。
内容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