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海域崛起光伏发电厂
——海洋经济新脉动(一)
8月8日,河北华电昌黎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建设现场,操作员进行网架吊装作业。韩 龙摄
编者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河北拥有海岸线487公里,海洋区位条件独特,沿海开放优势明显。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自北向南沿渤海湾依次排开,犹如镶嵌于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各地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本报今起推出《海洋经济新脉动》系列报道,用一个个鲜活故事,展示河北省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生动实践。
8月8日,秦皇岛市昌黎县滦河口附近海域,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如同镶嵌在碧波中的蓝宝石,在阳光下闪烁光芒。打桩船、吊装船等各类船只有序作业。
这是全省首个海上光伏项目——秦皇岛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计划总投资144亿元,涉海面积约2.56万亩,联合3家央企力量建设,预计2026年7月底前建成并网。
“打桩船驻位,运桩船靠泊,开始作业!”
8时10分,河北华电昌黎海上光伏试点项目现场调度王树松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该项目装机规模50万千瓦,是秦皇岛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巨型吊臂让重达15吨的钢桩精准入海,液压冲击锤将长达29米的钢桩钉入海底。
“目前,在具备海上施工条件的情况下,每日可完成钢桩沉桩16根、光伏网架吊装4榀。每榀由832块光伏板组成,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篮球场。”王树松介绍。
河北华电昌黎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已经完成基础钢桩沉桩240根、光伏网架吊装28榀。
王树松把项目比喻成一片“能源森林”。他说,单次吊装的光伏单元就像在海上种植“能源大树”。华电施工内容就是在海上种植由1016棵“能源大树”组成的“生态林”,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成绿色电能。
相比陆上光伏,在海上发展光伏项目具有光照强度高、不占用土地资源等优势,但是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对光伏组件的材料防腐、结构特性、系统稳定性等要求非常高。
为此,各家央企拿出了多项“黑科技”,助力项目建设攻坚克难。
在河北华电昌黎海上光伏项目部智慧基建大厅,超大屏幕上显示着项目建设的实时画面。整个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区域呈直角三角形,犹如在蓝色大海上扬起的风帆。
项目部安全总监李强告诉记者,项目中应用的110千伏箱式变电站为国际首台套产品,创新解决箱式变电站整机强度、抗倾斜性、海洋环境耐候性等核心技术问题,是目前行业内电压等级最高的箱式变电站。
海上偶尔掀起的惊涛骇浪,对光伏板安全构成威胁。设计团队充分考虑风暴潮增水大小和当地天文大潮高潮位情况,采取了“大型螺栓球网架+精准沉桩工艺”应对海浪侵袭。
李强介绍,项目网架钢材用量约为6.2万吨,创下国内螺栓球网架结构单体项目应用量最大记录。稳桩平台一次安放施打四根钢管桩,平台内部搭载北斗定位系统,误差可以控制在100毫米以内。
海水和海风中的盐分会形成盐雾,附着在光伏组件表面,导致严重的腐蚀问题,这又该如何应对?
在另外一家参建央企中电建昌黎海上光伏试点项目部,项目负责人王超向记者展示了为项目研发的新材料。
针对海上高盐、高湿的腐蚀环境,中电建团队研发了更耐用的“特种钢材+新型防腐涂层”双重防护技术。光伏支架在海水里泡几十年也不容易生锈,既延长了使用寿命,又降低了维护成本。
海上光伏是光伏产业的新业态,是河北加快新型能源强省建设的有力探索,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秦皇岛180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对于全省规模化开发海上光伏资源,带动海上光伏产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关金一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27亿千瓦时,年产值约10亿元,年利税约1.41亿元。届时,秦皇岛市新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100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49%的用电需求,显著提升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生态效益同样显著。经测算,通过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8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5.95万吨,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潘文静、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