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并从能源供应、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科技创新、能源改革四方面介绍能源发展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将超额完成,终端用能电能比重已达30%左右,能源投资年破万亿元,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世界领先。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加速,标志着我国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不仅“量”在提升,“质”也在持续优化。
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回顾“十四五”,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突破。在能源供应方面,王宏志介绍,“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国家能源局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
与此同时,能源消费“含绿量”也在提升。王宏志表示,“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我们以供应结构的优化带动消费结构加快调整,‘十四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是20%,去年已经达到了19.8%,今年预计可以超额完成这一目标。”王宏志说。此外,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敦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有望提前超额完成20%的规划目标,这一成绩可以说是极其不易,充分体现了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度与高质量。在全球能源转型尚处于攻坚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能够在电力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的持续提升,展现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决心、能力和成效。
“十五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期达到25%。伦敦大学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完成压力比较大,会导致“十五五”碳强度下降压力非常大,还需要加倍努力,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科学引导。如果需要完成65%以上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十五五”期间碳排放强度需要下降23%以上,远高于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对于高排放企业而言,需要开始部署较低成本的减排技术,并为达峰后逐步迈向碳中和做准备。
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企业该如何提前布局?刘敦楠表示,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可控性,这就要求用电企业在用能方式上更加灵活,主动与电网形成互动。例如,在新能源大规模出力的时段积极安排生产和用电,不仅能够消纳更多清洁电力,还能获得相对低廉的用电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应在绿色消费、灵活用能和削峰填谷等方面做好准备,这既是对能源转型的响应,也是实现自身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
继续探索新能源消纳空间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实现了高质量跃升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今年新能源也全面进入市场。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一些地区新能源消纳利用也面临压力。刘敦楠表示,新能源消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不是依靠某一项单独技术或某一个环节的改进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发电侧、电网、用户和储能等多环节的整体互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协同过程。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机制来保障新能源的有序消纳。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在会上介绍,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做好“风光要稳、系统要强、市场要大、用电要灵活、政策要给力”五个方面工作。其中,重点提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参与市场,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优化省间电力交易,增强区域资源互济共享能力,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今年还实现了跨电网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
“我们需要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让市场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能够保障技术中立性,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让不同的技术路径在竞争和博弈中实现优胜劣汰。这样不仅能促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也能推动整个能源体系朝着均衡、可持续的方向演进。”刘敦楠表示。
杜忠明还提到,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
“新能源进入市场后,由市场决定消纳是长期趋势,也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市场同行的做法。不建议考核新能源消纳率,但需要制定有雄心的电力碳强度减排长期目标来引导新能源投资。在新能源进入市场的同时,通过政策举措增强新能源各种形式的绿色溢价会对新能源投资产生帮助。”梁希表示,下一步企业需要加大可持续燃料技术研发,降低成本,目前绿色甲醇碳减排成本为每吨二氧化碳一百美元以上,可持续航油则高达两三百美元,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边际减排成本。绿色甲醇的项目签约宣传多,实际落地比较少,一方面需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大规模示范,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研判国内外的绿色燃料的市场需求和政策不确定性,避免过度投资造成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