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载栉风沐雨,深圳经济特区从“先行一步”到“先行示范”,电力始终是脉动其间的能源基石。从点亮改革“第一盏灯”到托举起全球首个“超充之城”,从“快用电”到“用好电”再到“用绿电”,南方电网公司深圳供电局与城市同频共振,书写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时代答卷。
《南方电网报》聚焦深圳电力的前沿实践,既是对特区45年电力变革的回望,更是对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能源支撑的前瞻,展现电力如何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电力先行 扛牢保供首责
“十四五”期间,深圳最高用电负荷连年创新高,从2020年的1913.62万千瓦增加到截至今年7月的2401.12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五个最高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的城市。2024年,深圳以1214.9亿千瓦时的电量,支撑起3.68万亿元的GDP总值;负荷密度达1.18万千瓦/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深圳电网最大日供电量达4.92亿千瓦时,比1979年至1982年整整4年用电量的总和还多。
一直以来,深圳供电局以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为首要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助力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经国家能源局评审认可基本建成坚强局部电网的城市,以“满格电力”助力深圳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深圳电网变电站总数突破370座,成为全国第五个最高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和供、用电量双双突破1000亿千瓦时的城市电网。同时,深圳供电局面向“20+8”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及重大项目供电服务,累计为“20+8”产业集群新建变电站18座,完成全市519个重大项目送电,送电容量平均增速超15%。成功争取藏粤直流、粤东红海湾海风落点深圳,推动实现“两个1000万千瓦”清洁电跨越山海而来,让未来深圳绿色发展更有底气。特别是今年藏粤直流工程将开工,这是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西藏清洁水电、光伏电力超过200亿千瓦时,助推大湾区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升级。
创新领航 驱动高质量发展
7月1日,残特奥会深圳首场赛事——自行车场地赛、公路赛,在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和龙口水库鸣枪,参赛运动员向105枚金牌发起冲击。赛道旁的配电房内,一个个小小的“智慧哨兵”正屏息值守,实时捕捉温度、负荷的每一次波动。它们之所以“耳聪目明”,秘诀正是“电鸿”——南方电网基于开源“鸿蒙”与“欧拉”自主研发的行业首款电力物联操作系统。
“这是电鸿在国内大型活动电力保障中首次大规模实战部署,让供电人员能够从每座场馆的220伏插座‘一路’监测到相关联的500千伏高压设备运行状态。”深圳供电局十五运会保电办保电系统建设组副组长王程斯说。
风驰电掣的自行车赛道,正是深圳供电局把创新从实验室搬到保供电现场的缩影。
聚焦中心,在福田区,国内首条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稳定运行,输电损耗仅为常规电缆的五分之一左右,关键装备100%国产化,填补了城市核心区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国内空白;放眼全局,电力行业首个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落地深圳,首批12个业务领域292个“数字员工”岗位图谱、75项成果正式“持证上岗”,让电网运维从“人海战术”迈向“数智驱动”。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深圳供电局累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权威行业级科技奖励168项,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685件,41项核心技术跻身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助力深圳供电局全面建成深圳超大城市数字电网,在能源电力行业率先构建“城市+电网”全景可视模型,实现“一日尽览鹏城塔、一键巡遍鹏城变、一图纵览鹏城网”,发布全国首个超大城市数字电网评价体系,打造全国首个超大城市电网全电压等级自愈体系,85%的故障停电用户在1分钟内可实现自动复电,数智化程度全国最高、世界领先。创新,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绿色转型 绘就低碳画卷
7月31日,在深圳莲花山超级充电站充电的张先生意外收获了一份特殊荣誉。原来,他今年累计在此充满1000千瓦时绿电,获得了国家能源局核发的个人专属绿证。“参与绿色电力消费,能为减碳作贡献,每度电都算数,感觉真的很自豪!”张先生兴奋地表示。
张先生所践行的“绿车充绿电”正渐成风尚。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文“推广绿色充电桩”,深圳供电局随即在全国率先上线“绿车充绿电”服务,首批11座示范站实现100%绿电供应,新能源车主在任一站点累计充够1000度即可领取专属绿证。
个人碳账本之外,城市也在刷新“双超”纪录。“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通过“建、改、扩、升”等系列举措,大力推进充电站建设,在深充电站数量从初期530座跃升到830座,充电桩从1.3万个跃升至2.1万个,先后建成了南方电网首个全液冷超充站——会展中心超充站,率先实现最快“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深圳首个高速服务区超充站——长圳超充站,为长途出行的新能源车主解决续航焦虑;全国首个“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电力鸿蒙”示范站——莲花山超充站,成为深圳市唯一五星级站点;由此全面助力深圳建成全国首张“光储充放一张网”,并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全面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成为全国首个“双超”城市,让“一杯咖啡、满电出发”从愿景中走进生活。
绿电不只流向车轮,也流向千行百业。深圳作为外向型经济活跃的城市,企业采购绿电、绿证需求不断扩大。2023年,全国首家获政府授权的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在深圳成立,目前已累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超1200家重点企业,撮合绿电绿证交易总量超680亿千瓦时,绿电交易用户数居南方区域各地市之首;光明燃机、东部电厂二期相继并网,深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升至90%。
而国内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在深投入运行使用,意味着深圳的能源管理方式,从传统的“源随荷动”向着更现代的“源网荷储互动”的模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虚拟电厂不产电、不建厂,就靠一套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把充电桩、光伏、储能电池、空调等分散的用户负荷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加以柔性调节,从而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弃风弃光,促进新能源消纳,让深圳的每一度电都更绿色更低碳更智慧。目前,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实时可调负荷超100万千瓦,最快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达国际领先水平。
服务升级 建设标杆城市
“没有产权证明,信用分就是通行证!”看着新落成的“湾区芯谷”数字科技园亮起,深圳市江贸工贸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陈再文为深圳福田供电局的“信用办电”服务竖起大拇指。他手中的《企业信福分报告》,是该局联合深圳福田区政数局探索推出作为替代报装用电产权资料的凭证,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压用户报装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使企业享受更快的办电服务。
倾心微改革,带来大体验。深圳供电服务已连续14年位居全市40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第一、连续3年全省第一;2024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仅7.5分钟,优于伦敦、纽约;11个高品质供电引领区停电时间小于2.5分钟;高电能质量示范园区电压暂降对“专精特新”产业用户的影响得到有效治理;深圳“获得电力”指标自2019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启动以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特别是全市2172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每年为企业节省电费超30亿元;185个城中村用电安全整治,人均供电容量提升65%;这些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全面提升市民的用电获得感。
8月6日,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与深圳供电局联合启动“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行动”,围绕“办电便捷化、供电高质化、用电绿色化、服务普惠化、政企协同化、信息透明化、全景数智化、生态多元化、品牌国际化”9个方面推出27条举措,同步发布“快用电、用好电、用绿电”三大用电营商品牌,以数智创新和绿色发展锻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让每一次办电、每一度用电都成为这座城市对全球标杆的郑重宣示。
45年,弹指一挥;45年,沧海桑田。今天的深圳,正以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为新的历史坐标,深圳供电局将继续为全力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南网新篇章注入不竭动力。
(李开欣 朱婷婷 张传振)
● 电力档案
从1983年首座220千伏联网站水贝变电站点亮特区,到2024年莲花山超充站成为“车网互动”示范标杆,再到“环深圳湾”高品质供电引领区赋能驱动中国经济新发展的“超级引擎”……三份“电力档案”,是深圳电力40余载变迁的生动切片。每一处电流轨迹里,都藏着深圳经济特区从“用电”到“优电”的进阶密码,也映照着电力与城市共生共长的澎湃历程。
水贝变电站
位于罗湖区的水贝变电站,是可与特区历史比肩的“元老级”变电站。
1983年2月6日,220千伏水贝变电站建成,它既是深圳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又是广东电网与香港中电在深圳联网的首座220千伏联网站。42年来,该站历经多次重大改造,亲历了深圳电网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进步,至今它仍为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等重要用户源源不断地输送电力。
目前,220千伏水贝变电站通过规模化部署应用400余套智能终端,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依托数字赋能推动变电业务组织模式变革,实现了业务远程化、无人化、数字化。相比于传统变电站,数字化转型后的水贝变电站实现了全域可视化管控及85%以上巡视业务的远程替代,数据传输能力提升10倍,全面支撑主设备AI巡视及设备态势实时感知与告警,实时感知设备状态及风险,助力生产指挥实现因“数”而“智”。
莲花山超级充电站
莲花山充电站始建于2016年,原充电站以快充桩为主,单桩最大充电功率为60千瓦,充电桩最大利用率为30%左右。
2024年,深圳供电局启动改造项目,改造后,莲花山超级充电站最小充电功率为60千瓦,最大功率达到600千瓦。带给车主“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极致充电体验。
莲花山超级充电站占地面积3192平方米,原有电力容量2500千伏安,新增一台电力魔方,总电力容量达4100千伏安,光伏152千瓦,储能200千瓦时,V2G规模2160千瓦,覆盖46个充电车位。莲花山超级充电站主要有以下四大创新点:一是全国首个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电力鸿蒙多元综合示范站;二是大湾区最大规模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示范站;三是深圳“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虚拟电厂管理云平台”现场样板旗舰站;四是绿色低碳、资源集约的环境和电网“双友好型”充电站。
“环深圳湾”高品质供电引领区
深圳湾畔,被誉为“中国最牛街道”的粤海街道坐落于此。这里汇聚了阿里巴巴、华润、中海等商业总部,以及腾讯、小米等众多科技巨头,集高端产业、顶尖学府、现代商圈于一体,堪称驱动中国经济新发展的“超级引擎”和国际创新地标。为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体验,深圳南山供电局自2019年起打造“环深圳湾”高品质供电引领区,服务后海金融商务总部、高新南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3个重点片区,并跟进每个区域的电网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改造建设。后海金融商务总部的定位为最具滨海魅力的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以及深圳新的文化中心,采用“断路器+主站集中式自愈”技术路线;高新南区的定位为深圳市产业升级示范区,采用“断路器+主站集中式自愈”技术路线;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定位为打造基于智慧城市和立体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高度合一的未来城市典范,采用“全断路器+智能分布式自愈”技术路线,提升供电可靠性。五年间,高品质供电引领区内新建电缆线路7.9千米,新建或更换三遥自动化开关柜33台、三遥终端20套,同步建设光缆7.3千米,加装快速复电装置54台,建设智能化配电房56个,2024年“环深圳湾”高品质供电引领区配网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100%。
前海供电公司
——打造“特区中的特区”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今年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下称“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15年间,深圳供电局坚持融入和服务前海合作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前海合作区成立了全国首家增量配电网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供电有限公司(下称“前海供电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前海供电公司勇担“全国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首批重要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双重使命,打造“双试点”改革示范,冲在服务前海合作区最前线。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持续完善前海合作区供电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和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前海合作区电网规划,建设前海高品质供电引领区;持续提升前海合作区用电营商环境,推出港澳居民“港澳易”办电通道等服务;建成前海电力鸿蒙示范区,探索在前海开展发、输、变、配、用、调等各专业领域全链条电鸿物联建设综合应用示范。
据悉,截至2025年6月,前海合作区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中压)降至0.76分钟,同比下降约65.5%,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低压)降至0.51分钟,同比下降约63.6%,供电可靠率约达99.9%,核心区域连续6年保持“零停电”。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持续推动前海供电公司刷新用户办电体验,低压办电“马上办”,最快3小时完成;临电共享“加速度”,为用户降低临时用电建设成本约40.0%,办电时长缩短50.0%以上,妈湾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5天送电纪录至今领跑行业;“移动E厅”等便捷服务全面普及;国内首单港币支付内地电费业务平稳运行;深圳首张电费全电发票实现智能流转;“一对一”电力管家累计服务超4000次。
同时,前海供电公司市场化业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工程技术服务、临电共享优势不断巩固,获评“2024年度深圳虚拟电厂示范运营商”;电鸿充电桩运营效率较同行提升75%;“1+3+X”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日趋成熟。
此外,前海供电公司不断推动电网升级,加快电网建设,探索“柔性互联+合环运行”等前沿技术;深化电鸿物联体系应用,推动设备具备基于AI的“工业六感”能力,并在本地部署DeepseekR1等百亿级参数大模型,入选“20+8”产业集群“前海深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创始企业,落地完成智能分析诊断、智能办公两个关键场景应用。前海供电公司还打造前海珑湾国际人才公寓“变—配—用—建—维”全链条一站式用能服务体系,积极响应“超充之城”建设,优化充电网络。
为全力服务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在沿江高速品质提升工程保电任务中,前海供电公司党员突击队在仅7厘米桥架空间内,通过三维扫描实现电缆毫米级敷设,并应用高压电缆热熔技术提升接头性能,关键节点采用双回路供电与自投装置,为9.4公里长的电缆及桥梁景观照明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未来,深圳供电局将持续推进前海高品质供电引领区建设,总结前海电鸿物联示范建设经验,扩大试点规模和应用覆盖面,前海供电公司也将以一流的供电可靠性和智慧服务,共同为深化深港合作、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澎湃的“前海电动力”。
(高佑军 李开欣 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