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公司主动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发展核心议程,打破了“开发必破坏”的刻板印象。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深度践行,为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实操范式”
在新疆油田的版图上,火烧山湿地从工业场景中的一抹自然亮色,蝶变为新疆首个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这一跨越,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里程碑,更是资源开发与生态守护协同共进的生动实践,为能源产区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传统认知中,油田开发与生态保护常被置于对立两面。但火烧山作业区的实践证明,凭借技术创新的突破与管理理念的升级,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完全能够实现和谐共生。新疆油田公司主动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发展核心议程,打破了“开发必破坏”的刻板印象。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深度践行,为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实操范式。
制度创新,是支撑开发与保护协同并进的基石。近年来,新疆油田公司持续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研究,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设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修建野生动物饮水点,进行地痕修复等。不仅实现了环境保护,更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健康稳定。
从“挖石油”到“护生态”,作业区员工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自发组建“湿地守护者”志愿队,这种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呵护的生态自觉,彰显了新时代能源企业的人文厚度与责任担当。
火烧山湿地的探索,为能源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其二,技术创新需要与生态智慧相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其三,企业社会责任不应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转化为可操作、可考核、可推广的实践方案。当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迎来更多怕普氏野马,当油田作业区成为生态教育基地,这种发展模式已超越单纯的环境保护,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典范。
如今,在火烧山作业区,钻井平台与芦苇荡并肩而立,“石油红”与“生态绿”相映成趣。新疆油田公司用一块“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的牌匾,为新时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生动注脚。这片位于卡拉麦里山脚下的2000公顷湿地,让资源开发与生态守护并行不悖,折射出中国能源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