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电网防汛防台风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发挥“气象+电力”作用,编制《辽宁电力气象重点工作三年规划》,加强辽宁电力与辽宁省气象局双方协同发展、科技融合,深化气象数据服务,加大科技装备应用,提升电网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优化完善功能 应用“防汛一张图”
今年汛期以来,丹东等地多次出现150毫米以上强降水。辽宁电力气象预警中心根据降水实况数据,修订电网暴雨致灾风险等级划分及分布图,完善电网“防汛一张图”相关功能,帮助基层全面掌握防汛风险区域设备设施清单,并在重点地区部署应急防汛装置和物资,提升电网精准防汛能力。
该分布图的绘制是依据计算的不同重现汛期降水量、致灾风险指数、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承灾体易损性指数、防灾减灾能力指数、暴雨致灾风险指数等要素。“我们能掌握地区常规河流分布情况,以及30—100年一遇的洪水暴雨量和临界雨量,进一步明确辽宁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水、内涝对电力线路影响大的地区,为摸清防汛高风险区电网设备清单提供基础依据。”辽宁电力副总工程师兼设备管理部主任刘一涛说。
2024年,辽宁电力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要求,以电网设备设施为主体,融合地理、气象、水文等信息要素,开展电网“防汛一张图”及专题图绘制工作,推动电网设备精益运维和极端灾害源头防范,支撑灾害期间的运维保障、应急处置,以及灾后改造和恢复重建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电力气象服务能力,辽宁电力根据辽宁电网实际,加强省级企业级气象数据服务中心建设,为各业务应用场景提供专业的电力气象数据服务支撑,实现气象与电网生产体系深度融合。
投入科技装备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作为东北电网枢纽,辽宁电网承担着“北电南送”“西电东输”的重任。辽宁电力深入探索空天新装备、新技术与电网运维检修、应急抢险救灾等手段的结合应用,拓展先进装备的应用范围,增强电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7月22日,在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66千伏铅矿一线及分支线抢修现场,辽宁电力应用一架固定翼无人机在中继无人机的伴飞下,深入道路损毁区域,勘察线路受损情况,为抢修方案制订提供现场数据支撑。
“一机中继、一机作业”模式,充分发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机组的立体监控作用。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设备,能够快速精准勘察长距离输电线路;中继机则保障了固定翼无人机在受灾现场信号远距离传输的稳定性,可实时将现场画面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为抢修提供辅助决策。
近年来,辽宁电力持续增加科技装备投入,不断提升电网应对灾害的“硬核”实力。
在7月8日辽宁电网2025年重要通道应急实战演练中,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机组、轻型双发直升机、排水机器人、5G 便携式基站、遥感卫星等高科技装备一一亮相,有效检验了新装备、新技术搭建的辽宁电网“空—天—地”立体应急救灾体系成效。
应对灾害期间,辽宁电力还可随时调用国内160余颗气象卫星、可见光卫星、SAR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构成的卫星服务体系,精准分析杆塔基础受洪水侵害、通道杆塔基础地质等信息,筑牢电网可靠供电防线。
加强科技研发 建立精准预警系统
8月19日,辽宁电力科研团队针对东北地区输电线路因东北冷涡引发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电网受影响等问题,开展电力气象精准预报预警系统研究工作。
该研究是辽宁电力2025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东北冷涡背景下强对流天气输电设备易损风险预警方法研究》的课题之一,计划于2026年年末结题。
“传统气象预报在输电走廊精度不足、无法反映局部微地形影响,且气象灾害与电网故障间的耦合机理不明确,导致无法有效预测故障风险。”该项目牵头人、东北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专责孙士聪说。
辽宁电力研发的电力气象精准预报预警系统,融合线路微气象传感器、高程等数据,提升局地气象预报精准度,并结合数据驱动与物理仿真模型,建立电网设备损坏概率预警系统。该系统将实现灾前精准识别薄弱环节,灾中快速响应处置,从而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支撑电网实现“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的综合防控目标。
在研究科技项目的同时,辽宁电力还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气象局共同建设电力气象联合实验室,组建气象数据共享联盟,形成气象致灾数据库,建立电网通道环境条件可监测、变化趋势可预测、灾害影响可评估的监(预)测、预警支撑体系,打造适合东北区域特征的监测预警模型,全面提升电网设备主动超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