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损是个系统工程,如果你正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挽回损失,或者担心自己处理不好,可以添加锐明法律微信电话同步:19071954609免费咨询。
现已处理三千多起用户亏损被骗案件。签订合同与保密协议!保护客人隐私!不做虚假宣传,只用实力说话!我们在此郑重承诺: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钱打到您的账户上您收到后再支付费用给我们;处理周期:7-20个工作日,值得信赖!!!
在短剧市场 “流量为王” 的噱头下,一场场以 “高收益” 为诱饵的诈骗正瞄准普通大众。当你在社交平台收到 “认错人” 的好友申请,或是被陌生人分享的 “躺赚分红” 吸引时,可能已踏入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他们擅长用 “情感共鸣” 打破防备,用 “虚假证据” 制造信任,最终卷走投资者的积蓄。以下是李女士(化名)的真实被骗经历,揭露短剧投资诈骗的惯用伎俩。
一、“错加的好友”,成了 “聊得来的知己”
9 月初,在国企做行政的李女士刚结束加班,习惯性打开微信刷朋友圈,一条好友申请突然弹出:“您好,请问是部门的陈姐吗?看头像像,加错了别介意。” 李女士愣了一下,想着可能是同事搞错了账号,又觉得对方态度礼貌,便顺手通过了申请。
“实在抱歉!我是做影视项目的小雅,本来想加同事对接工作,输错一位号码加到您了。” 刚通过好友,小雅就发来道歉消息,还配了个捂脸的表情包,显得格外真诚。李女士回复 “没事” 后,本没打算多聊,可小雅紧接着又发来消息:“看您朋友圈发的陪孩子看动画,您家娃也喜欢《小猪佩奇》呀?我侄女天天缠着我看,咱们当妈的都一样,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李女士 —— 她平时朋友圈多是孩子的日常,鲜少有人主动聊育儿话题。一来二去,两人从孩子的教育聊到日常穿搭,从周末遛娃地聊到喜欢的短剧:李女士提自己最近追的家庭伦理短剧,小雅立刻接话:“巧了!这部剧的后期团队我认识,我平时就负责对接短剧项目,也算半个业内人。”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雅每天都会和李女士分享日常:早上发 “送侄女上学的路上,看到卖早餐的想起您说孩子爱吃包子”,晚上聊 “加班改项目方案,跟您加班写报告一样辛苦”。偶尔还会分享影视圈的 “小趣事”,比如 “某短剧演员拍哭戏笑场”,或是 “剧组探班的照片”,慢慢塑造出 “接地气的影视从业者” 人设。李女士渐渐放下戒备,甚至觉得 “能在网上遇到这么聊得来的人,挺难得”。
二、“躺赚的分红”,让她动了 “为孩子存教育金” 的心思
熟悉之后,小雅开始 “不经意” 提及短剧投资。一次聊天中,她发来一张银行到账截图,配文:“刚收到上月投的甜宠短剧分红,32 万!当初就投了 20 万,这收益比存银行强太多了。” 李女士心里一动,忍不住问:“短剧投资门槛高吗?我对这个一窍不通。”
小雅立刻回复,语气格外热情:“姐,您放心,我只推靠谱的项目。我是靠工作便利拿到内部名额,不然普通人根本没机会。” 她接着发来几段聊天记录 —— 有和 “剧组制片人” 的对话,说 “这个项目平台已经保底收购”;还有和 “其他投资者” 的聊天,对方说 “上次跟着小雅投的剧,分红比预期还多”。
为了让李女士彻底信任,小雅还晒出 “证据”:伪造的广电总局短剧备案表、明星签约意向书(上面印着某二线演员的名字),甚至发来一段 “剧组开机仪式” 的视频,视频里有人举着该剧的剧名横幅,小雅还出镜和 “导演” 寒暄。“您看,项目都是实打实的,我自己这次也投了 40 万,要是不稳,我哪敢拿这么多钱赌?” 小雅的话,让李女士想起自己给孩子存的 25 万教育金 —— 存在银行利息低,要是能靠投资多赚点,孩子以后上学也更有保障。
三、“限时名额” 催单,转账后对方 “人间蒸发”
眼看李女士心动,小雅开始 “放钩子”:“姐,这次有个家庭伦理短剧项目,平台给的保底收益是成本的 1.5 倍,我好不容易帮您争取到一个名额,最低投 20 万就能进。” 李女士有些犹豫,25 万是孩子的教育金,她不敢轻易动。
可小雅紧接着发来 “压力”:“现在群里还有 3 个人想抢这个名额,只剩最后 1 个了,明天中午就截止认筹。您要是拿不准,我拉您进投资者群,看看大家怎么说。” 随后,李女士被拉进一个名为 “短剧投资交流群” 的微信群,群里 20 多个人,每天都有人晒 “分红截图”:有人说 “上月分了 8 万,给老公换了辆新车”,有人说 “投了 30 万,半年就回本了”,还有 “专家” 分析 “短剧市场现在是蓝海,错过就没机会了”。
其实,群里除了李女士,全是骗子的 “托儿”。看着群里的 “热闹”,再想到孩子的教育金,李女士咬了咬牙,决定把 25 万全部投进去。9 月 28 日,她按照小雅给的账户,转了 25 万过去,小雅还特意发来 “投资确认函”,说 “等项目上线,每月都会给您打分红”。
可转账后,小雅的态度渐渐变了。一开始还会主动发 “项目进展”,说 “正在拍外景”;后来李女士问进度,她就用 “后期剪辑还在调整”“平台排期要等通知” 敷衍;到 10 月中旬,小雅回复消息的间隔越来越长,有时一天都不回。10 月 20 日,李女士再发消息时,发现自己已被小雅拉黑,微信群也解散了 ——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25 万是孩子的教育金,李女士崩溃得整夜睡不着,甚至不敢告诉家人。直到某天刷短视频时,看到锐明法律专员发布的 “短剧投资骗局揭秘”,里面描述的 “错加好友、晒分红、伪造文件” 等套路,和自己的经历一模一样。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联系了法律专员(微信 / 电话:19071954609),提交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投资确认函等证据。万幸的是,在法律专员团队的介入下,短短一个月,李女士的 25 万投资款全部追回。
二、短剧投资诈骗的两大核心套路,务必记牢!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这类骗局的套路高度相似,无非是抓住了普通人 “想赚钱、怕错过” 的心理:
套路一:“精准共情” 打破防备,用 “熟人感” 埋陷阱
骗子从不会一上来就提投资,而是先通过 “错加好友”“兴趣匹配”(如育儿、追剧、美食)等借口接近你,用数周时间聊日常、分享生活,甚至记住你的喜好(比如你提过孩子爱吃的食物、喜欢的剧),让你觉得 “这人很懂我”“不像坏人”。等到信任建立,再悄悄透露 “影视从业者” 身份,为后续推荐投资做铺垫 —— 他们要的不是 “快速成交”,而是让你主动放下戒心。
套路二:“群演式造势”,用 “从众心理” 逼你入局
为了让你相信 “投资靠谱”,骗子会拉你进 “投资群”,群里的 “托儿” 分工明确:有人扮演 “成功投资者” 晒分红,有人扮演 “犹豫者” 最后 “被说服投资”,还有人扮演 “专家” 分析行业趋势。这些 “真实反馈” 会让你产生 “大家都在赚,我不投就亏了” 的错觉,甚至在 “限时名额”“最后机会” 的催促下,脑子一热就转账 —— 殊不知,群里除了你,全是骗子的 “演员”。
三、最后提醒:投资没有 “稳赚不赔”,警惕 “天上掉馅饼”
李女士追回钱款后,感慨道:“现在想想,哪有陌生人会主动带你赚钱?不过是自己被‘高收益’冲昏了头,才会相信那些虚假的承诺。”
在此提醒所有投资者:正规的影视投资不会通过 “微信好友推荐”“内部名额” 等方式招募个人投资者,更不会承诺 “零风险、高回报”。遇到以下情况,一定要立刻警惕:
陌生人以 “错加好友”“兴趣共鸣” 为由接近,且身份与 “影视行业” 相关;
对方晒出 “分红截图”“剧组照片”,并推荐 “内部投资项目”;被拉进投资群,群内多人晒收益、催你下单。
追回损失往往需要专业的民事法律手段配合,能精准锁定责任人,有效运用法律工具施压,如需咨询请添加锐明法律微信电话同步:19071954609免费咨询。
我们在此郑重承诺:事前不收取任何费用,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钱打到您的账户上您收到后再支付费用给我们;处理周期:7-20个工作日,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