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挑战、破解制约,“十五五”能源产业要加快高质量发展。
专 家 简 介
张玉清,2012年7月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3年4月任重新组建后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6年6月退休。
成绩与挑战并存
中国石油石化:张局,您好!根据您的观察,“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张玉清: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发展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
第一,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8.6%,比10年前增长了11.7%;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了12.6%。
第二,我国新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十四五”以来,我国风电、太阳能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2024年,我国新增风电、太阳能装机达到3.57亿千瓦,带动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约占发电新增装机的8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连续两年突破3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合计装机达到14.06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大会上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第三,我国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先进的风电、太阳能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制造体系。全球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和光伏、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大部分来自中国制造,为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我国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增强。
中国石油石化: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您看来,“十五五”将面临哪些挑战?
张玉清: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经过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用时最短的,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在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环境约束偏紧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难度大、任务重;高碳排放的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需要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实现更大规模的替代。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体系深度重构,能源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为根本遵循,必须破解“既要绿色低碳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命题,加快找到降碳保供与经济可行的平衡点,提高国家能源安全韧性治理能力。
促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石化:面对这些挑战,您认为“十五五”能源行业要怎么做?
张玉清: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挑战、破解制约,能源行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十五五”能源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石化:具体来说,您有哪些建议呢?
张玉清:要将保障能源安全视为重中之重。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是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要发挥好煤炭的主体作用,按照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包括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建设煤炭供应保障基地以及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构建“总量充裕、弹性适度”的保障供应体系。要大力提升油气供应能力,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石油产量保持2亿吨并实现较长时间稳产;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力争“十五五”期间每年能新增天然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要提高电力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气电等灵活性电源建设;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电网结构,加快推进配电网升级改造,统筹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能力,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需求。
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分布式并举,科学谋划“十五五”“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布局,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做好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推动能源供给从集中式、大规模、长距离外送向就地开发利用、区域自平衡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加大光伏治沙、光热项目的建设力度。
要更加重视提升能源效率。把节能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推动高效节能改造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城市节能升级改造,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
要以需求为导向攻破关键技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科技攻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制约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装备,以及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卡脖子”难题,加快攻克长时储能技术瓶颈。
要加快建设零碳园区及工厂。加快建设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建设。今年1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因此,“十五五”期间,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等建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或呈现爆发式增长。
要提升能源产业数智化水平。“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和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将赋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能源产业实现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催生出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要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生产和消费中心错位,长期以来形成“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能源流向格局。分布式能源靠近用户侧,就地开发利用,较少长距离输送,损耗低、效率高,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措施。
要持续推动乡村能源革命。广大乡村地区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同时,能源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因地制宜在乡村发展可再生能源,探索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积极发展生物天然气项目。
要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实现碳中和,必须加快开展负碳、零碳技术科技攻关,积极开展示范项目。要加大力度开展CCUS示范项目的科技攻关,包括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项目的攻关等。要开展枯竭油气田封存二氧化碳和封存容量潜力的评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以及东部老油气区未来枯竭油气田的封存潜力的评价尤为重要。
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国情不同、需求不同、法律法规不同。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对外投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国际惯例、政府引导”原则,坚持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合作模式,坚持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共谋发展。要树立风险意识,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打造出一批高质量“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最佳实践案例。
要坚持深化改革并加强监管。能源行业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特别是要推动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大力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能源行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能源行业监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关注热点、解决难点,推进能源行业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施。
关于天然气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石油石化:在“双碳”背景下,您如何看待未来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张玉清:天然气是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或者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天然气是不可或缺的,可发挥支撑融合的作用。
首先,无论人均天然气消费量,还是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我国都是偏低的。从长远看,天然气作为高碳排放燃料的替代燃料,具有供应稳定、技术成熟的优势,消费将持续增长。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消费2035年左右达峰,峰值消费量约6000亿~7000亿立方米。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60年天然气消费量仍有近3900亿立方米。我认为,中国天然气消费峰值6000亿~7000亿立方米的预测可能有点保守。如果天然气的资源供应有保障、价格有竞争性,中国天然气消费峰值达到8000亿立方米甚至万亿立方米不是没有可能。“十五五”是我国天然气发展的窗口期或者是重要的机遇期。“十五五”期间,国际天然气市场大概率供大于求,为我国降低进口气价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天然气储采比约35,而美国的天然气储采比不到15,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我国加快天然气增产速度,从储量上看是有基础和潜力的。国内天然气进一步增产可促进对外谈判,降低进口气价,从而降低我国整体天然气供应成本。要实现国内天然气进一步增产,关键是体制机制要创新、科技要创新、管理要创新。目前,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通过采取创新措施,我国天然气产量峰值达到4000多亿立方米是有可能的。作为曾经与天然气行业长期打交道的一员,我认为应该努力降低终端气价,全产业链都要降低成本,把天然气市场这个“蛋糕”做大,提高天然气作为替代燃料的竞争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所以,应该对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两个“峰值”进一步加强研究。
其次,可再生电源在我国电网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方面的不足,急需提高灵活性电源的比例。鉴于气电拥有运行灵活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弥补可再生能源先天性的缺陷,能够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支撑融合作用。
中国石油石化:“十五五”天然气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张玉清:要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力度,特别是加大产能建设力度。我国具有天然气增储上产的资源潜力,可借鉴荷兰经验,研究建立天然气产能储备。此外,储气调峰能力不足仍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短板,需要通过建设地下储气库、建设大型LNG储罐、建立天然气产能储备等措施增加我国天然气应急调峰能力。
要促进天然气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积极探索降低进口气价格的措施。比如,我国进口LNG企业较多,往往是几家企业同时和一家LNG出口商接触谈判,很容易导致卖方抬高要价。为降低我国进口LNG的价格,建议成立LNG采购联盟或建立采购协调机制,联合对外采购国际LNG资源,避免多头对外。
要进一步发挥气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支撑融合作用。天然气生产供应企业应积极推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和多能互补项目的开发。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外送,以充分提高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在中东部及沿海电力负荷区,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的情况下,布局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以应对负荷波动及安全风险。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区,促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与可再生能源实现多能互补、协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原文转自:中国石油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