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华能国际创下近百亿净利润,股价一度触及涨停;大唐发电净利润大涨47.35%,达45.79亿元。随着大唐发电净利的大涨,大唐发电净利排位也一举超越长期以来实力相当的国电电力和华电国际,五大发电旗舰上市公司出现大洗牌!
火电“回血”,大唐发电赶超
五大发电“旗舰”上市公司中,华能国际率先披露半年报,实现净利润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华能国际表示,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燃料成本降低,火电板块利润同比增长;二是新能源规模有序扩增,光伏板块利润稳中有增。
国电电力归母净利润下降45.11%,但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加56.12%,主要原因是上期公司转让控股子公司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增加。
大唐发电、华电国际、中国电力净利润分别增长47.35%、13.15%、1.16%,大唐发电凭借47.35%的增长,净利润一举超越华电国际、国电电力(2024年上半年国电电力、华电国际、大唐发电净利润分别为67.16亿元、32.23亿元、31.08亿元)。
非常难得的是,2025年上半年,大唐发电煤机、水电、风电、光伏板块的利润总额都实现了增长,其中,煤机板块利润总额增长108.51%,风电板块增长71.29%。由此,大唐发电也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72.84亿元,经营业绩创公司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能国际虽然整体业绩增长,但其风电、水电板块的利润总额都出现下滑。国电电力风电板块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减少了31.12%。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最大的是几家火电企业:华银电力、豫能控股、建投能源、晋控电力、京能电力净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其中,豫能控股、建投能源、京能电力火电装机占比超九成;晋控电力的火电装机占比约八成;华银电力的火电装机占比约七成。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豫能控股提到发电成本下降;建投能源表示,煤炭市场供需整体较为宽松,价格中枢持续下移;晋控电力指出,2025年煤炭市场呈现下行趋势,公司燃料采购成本整体降低;京能电力也提到了燃料成本对于业绩增长的影响。
2025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供应总体宽松,煤炭价格下行。上半年,建投能源的综合标煤单价同比降低124.51元/吨,京能电力入厂标煤单价同比降幅达13.5%。
风光承压,业绩增长乏力
风光开发企业中,仅华电新能净利润略涨,龙源电力、三峡能源、中广核新能源、大唐新能源以及由“火”转“绿”的吉电股份净利润都出现了下滑。
华电新能是华电集团旗下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唯一平台,也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上市公司。在大股东助力下,华电新能上半年新增装机1352.04万千瓦,其中新疆区域新增装机超500万千瓦,新疆凯升木垒四十个井子80万千瓦风电项目、内蒙古通威硅能源绿色供电75万千瓦项目、新疆木垒综合能源示范60万千瓦风储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在装机增长的同时,华电新能的发电量也迎来大涨。2025年上半年,华电新能发电量563.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29%;其中风电增长12.79%,光伏增长59.70%。
一边,是新增装机1352.04万千瓦;一边,是归母净利润增长0.29%;华电新能“狂飙”的装机,也仅仅是换来净利润的小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华电新能实现营业收入199.97亿元,同比增长15.80%;实现净利润62.4亿元,同比增长0.29%。
另一“老牌”新能源巨头——龙源电力,2025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作为世界第一大风电运营商,截至2025年6月,龙源电力控股装机4319.67万千瓦,其中约72%为风电装机。2025年上半年,龙源电力的风电利用小时数、平均电价都出现下滑。
2025年上半年,龙源电力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较去年同期降低68小时,平均上网电价减少16元/兆瓦时。龙源电力表示,本期平价风电项目增加、参与市场化交易规模扩大等使得风电平均电价下降3.76%,同时本期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导致风电售电收入同比下降2.39亿元。
此外,龙源电力提到的影响营收变动的其他原因包括:2024年下半年处置火电子公司致本期收入减少40.50亿元,光伏售电收入增加6.4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三峡能源净利润下降5.48%,中广核新能源下降10.9%,太阳能下降16.89%。
三峡能源表示,净利润下降的原因包括发电小时数下降、电价下降、折旧及运营成本增加等;中广核新能源表示,韩国项目的电价及发电量减少、中国太阳能项目电价下跌导致上半年溢利减少;太阳能也面临着电价、利用小时数双双下降的困境。
而在不久前宣布已由“火”转“绿”(公司业务重心已从传统能源加速转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装机、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已超过火电产业)要更名的吉电股份则受市场及限电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33.72%。
不止“风光”,更关乎未来
当前的火电盈利高涨,很大程度得益于煤价下行。“双碳”目标下,煤电定位发生改变,未来也将逐步退出主体电源的位置,更多承担兜底保障、调峰电源的作用。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是装机增量的主力,也是众多电力企业的未来,如今却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装机狂飙并未同步转化为利润增长,反受制于电价下行、利用小时数下滑及市场化竞争加剧三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电力央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发电综合收益,终止了一批收益率不理想的新能源项目。如何让新能源不仅“装得上”,还能“赚得稳”,成为行业必须破解的命题。
大唐发电的超越,是一次成本红利下的短期洗牌,还是经营质效真正提升的标志?下一阶段的竞争,正在悄然转向综合能源效率与技术创新的较量。
电力行业的格局远未定型——这一点,比谁超越谁,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