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再迎一个“超级IPO”。
近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发睿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拟赴港IPO。这家从安徽天长迁往四川宜宾的光伏“独角兽”,在光伏电池片赛道上一路疾驰,如今正式踏上资本市场新征程。
成立于2016年的英发睿能,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英发睿能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且按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英发睿能以11亿美元估值位列其中,是光伏领域一家明星独角兽企业。
业绩方面,英发睿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6.43亿、104.94亿和43.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0亿元、4.10亿元和-8.64亿元。尽管英发睿能在2024年受行业周期影响出现亏损,但在2025年前四个月已扭亏为盈,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11.2%至24.08亿元,利润也从亏损到净赚3.55亿元。
此次赴港IPO,英发睿能拟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印尼基地建设与升级、先进技术研发、优化销售渠道及流动资金补充。若成功上市,英发睿能将从“独角兽”迈入“公众公司”行列,开启新一轮成长周期。
这也意味着,英发睿能所在地宜宾,将新添一家光伏产业上市公司。
从昔日“酒都”到如今的“新能源重镇”,宜宾正以龙头项目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的“绿色杠杆”。冲刺IPO的英发睿能,只是这座城市竞速新赛道、孵化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鲜明注脚——从招商引资到生态成势,宜宾用一场“风光”革命,把转型决心写进了每一座厂房与每一条生产线。
从英发睿能的股权结构来看,这是一个家族企业。
股东名单中的张发玉与罗宝英为配偶,而张敏及张杰又是他们的子女,故招股书中将这一家四口称为“张发玉家族”。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张发玉家族合共控制本公司股东会约49.10%的投票权。
但透过这家光伏独角兽,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家族三十年创业故事。
故事始于张发玉。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及董事长,张发玉对于英发睿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公司在招股书中写道,“张发玉先生从事光伏电池片业务超过十年,从事制造业及相关行业超过20年。张发玉先生在研发、生产、管理具有较为深厚的经验积累,可就本公司的成本控制为我们提供有见地的指导。”
今年61岁的张发玉生于安徽天长市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参军,退伍后在当地一家镇办企业担任驾驶员。1986年,张发玉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回乡创办家庭作坊,加工高压帽、高压包等电视机专用配件。凭借数年的艰苦奋斗,他很快便赚得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当地知名的千万资产大户。
正如张发玉控制的英发集团所记载:英发集团成立于1987年,属于大型综合企业,业务涵盖光伏电池、能源电站、电子板块、产业运营四大板块,目前拥有直属和控股企业30余家。
转眼来到2016年,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张发玉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于同年6月在家乡安徽天长创立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光伏电池领域,并开始筹建生产基地稳健发展。
于当时已年过五旬的张发玉而言,进军光伏领域无疑是二次创业,所以这一次,张发玉带着子女一起入局。招股书显示,张敏和张杰于2016年6月起担任公司的董事。
如今9年过去,姐弟俩的职务也发生着变化。2021年,张敏开始担任公司的总经理,张杰则担任副总经理。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13日,姐弟二人均获调任为公司的执行董事。这种“夫妻档、父子兵、兄妹帮”的家族企业模式,在光伏行业其实并不少见,家族成员各司其职不仅能在公司创业初期发挥重要作用,更在上市后维系了管理层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利于企业发展的。
显而易见,家族上阵的好处是决策快、执行力强。
尤其是在2022年光伏行业迎来从P型向N型技术转型的关键节点时,张发玉及其领导的英发睿能迅速响应,果断作出向N型技术路线转型并大规模扩充产能的战略决策。在当时,N型TOPCon电池的市场占有率还远远不及主流P型PERC电池,规模尚显薄弱。然而,凭借前瞻布局和技术积累,公司精准把握产业迭代带来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TOPCon电池片技术和建设生产基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是最先发展N型TOPCon电池片的企业之一。
如下图显示,于往绩记录期间,英发睿能主要通过P型PERC电池片和N型TOPCon电池片产生收入。2022年,公司以生产P型PERC电池片为主,收入占比高达96.9%,在2023年,虽然布局的N型TOPCon电池片为公司带来了收益,但仍以P型电池片为主,二者创收占比分别为7.1%和91.9%,但在2024年,N型电池片的创收占比飙升至81%,2025年前四个月更是高达95.5%,英发睿能也凭此跃升全球第三大专业电池片制造商。
图/英发睿能按产品划分的收入明细
来源/英发睿能招股书融中财经截图
后来光伏产业的市场也用事实证明,当初英发睿能这一把赌对了——在全球市场,于2024年,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达到410.8GW,已位列第一,且预计市占率在2025年将超过80%。N型TOPCon电池片2025年至2030年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565.2GW增加到2030年的864.9GW,CAGR达8.9%。N型TOPCon电池片预计将为2025年至2030年期间的主要发展重点。
与此同时,英发睿能也没停下研发脚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于2025年8月,英发睿能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N型xBC电池片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从昔日乡镇家庭小作坊到光伏电池片全球第三,张发玉家族的创业故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产业变迁的浪潮。而眼下,这个家族即将收获第一个IPO。
在递表赴港上市前夕,今年5月,英发睿能将总部从安徽天长迁到了四川宜宾,名字也由“安徽英发睿能”改为“四川英发睿能”。看似只是行政归属的挪移,背后却隐藏着光伏电池片赛道竞争白热化后,企业对电价、资金、市场三重变量的重新计算。
英发睿能与宜宾的缘分始于2022年。
这一年3月,张敏第一次到宜宾考察,据其事后在采访中回忆,第一次就被当地政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打动。于是在月底,公司便和宜宾签约2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金额达110亿元。
此后,宜宾政府的执行力令张敏见识到了宜宾做事的魄力和速度。“5月,建厂地块还是一块山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变成了平地交给我们。”
英发睿能在“业务发展里程碑”中记载着——我们于2022年4月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于2022年6月成立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这是首家落户宜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宜宾生产基地2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一期于2022年11月投产。
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多时间,足以窥见“宜宾速度”。
在“英发睿能宜宾基地落户宜宾三周年”相关报道中,记载着英发睿能自落地宜宾以来,1450亩的基地规划已经基本成型。其中,以英发德耀为主体的一、二期项目规划29GW N型TOPCon电池;以英发德坤为主体已建成12GW直拉单晶硅棒的四期项目(规划24GW),均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下一步,英发睿能宜宾基地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助力宜宾建设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宜宾对英发睿能的支持,不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
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在IPO前共发生4轮融资。
第一次融资发生时间为2022年6月,由宜宾市国资旗下机构领投,随后英发睿能在宜宾建设了生产基地。同时在2022年还完成了A+轮和B轮融资,且在B轮融资中,宜宾市国资旗下机构仍然是最大的认购者。
最新一幕发生在IPO前夕,2025年7月29日,公司与宜宾高投及宜宾高投产业订立增资协议,且有关代价已于2025年8月18日悉数结清。
总的来看,英发睿能身后投资人云立,有宜宾高投、宜宾绿能、国家绿色基金、东合创投、建鑫投资等地方和产业机构。IPO之前,张发玉家族合计持有英发睿能49.10%的股权,宜宾市国资委及相关方合计持有26.51%的股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持股比例为7.86%,东合创投持股比例为3.93%,建鑫投资持股比例为2.33%。
迁移宜宾后,英发睿能的业绩经历了明显的波动。2024年,公司营收43.59亿元,净亏损8.64亿元,主要受到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这一年9月,英发睿能关停了天长基地的P型PERC电池片生产线。
如下图英发睿能生产基地所示,从2016年成立至今,英发睿能前后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但最早建立的用作生产P型电池片的天长基地现已关停。
图/英发睿能生产基地
来源/英发睿能招股书融中财经截图
好在2024年业绩过山车的阵痛是短暂的。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实现营收24.08亿元,净利润3.55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值得一提的是,英发睿能在深耕宜宾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了首个海外制造基地。
印尼基地毗邻新加坡深水港,使其成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这一布局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通过贴近东南亚新兴市场,也增强了英发睿能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能力。根据招股书,英发睿能计划将募集资金的约60.6%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
从天长“挖来”英发睿能的宜宾,也将在地方招商年度成绩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英发睿能宜宾基地创下的“宜宾速度”,正是“中国酒都”向“新能源重镇”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6年,宜宾市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次年,随着锂宝新材料、光原锂电等项目的引进,宜宾正式迈入动力电池领域。持续的产业布局,最终吸引了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目光。宜宾凭借丰富的水电、煤电资源,尤其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满足新能源企业对高比例绿电的需求,成为“宁王”落户的关键。
依托宁德时代这一“链主”企业,宜宾快速构建起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德方纳米、贝特瑞、科达利、格林美等上下游企业相继进驻,初步形成了从基础锂盐、电池制造到回收利用的绿色闭环生态。如今,宜宾已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生态最完整、协同能力最强的集聚区之一。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也在宜宾蓄势起飞。2022年3月,英发德耀落地宜宾,当年11月首片“宜宾造”高效单晶硅电池片成功下线,实现光伏产业“零的突破”。随后,高景、东磁、和光同程、丽豪、高测、正泰新能、福莱特等企业纷纷入驻,光伏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如今,这里不仅拥有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和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更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未来产业布局中展现出强劲势头。
目前,宜宾的主导产业已聚集成势:优质白酒产业地标地位持续巩固,产值10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强势崛起,产值连续两年超过千亿元,产量占全国的16%以上,全球的10%;晶硅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快速起步成长为300亿元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也超600亿元。
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同时,宜宾也没有忽视传统产业的升级。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宜宾推动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入选工信部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传统板块综合产值已超800亿元。
更富前瞻性的是,宜宾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已破局起步,被授予“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称号,并入选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示范城市,一个富有宜宾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快速成形。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宜宾秉持“建圈强链”思维、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的结果。通过“产业链+基金+资本+场景+科技+专业化公司+会展”的协同战略,宜宾以一流“朋友圈”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
还记得今年一开年,宜宾就带着“600亿”重磅来袭。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布了总规模超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和首期榜单,邀请优秀基金管理机构参与宜宾新一轮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充分发挥基金在项目推荐、股权投资方面的优势,推动宜宾产业建圈强链。
“我们拟整合已组建的18只、300亿元存量基金群,拓展未来3年内超300亿元增量基金群,打造总规模超600亿元的投资发展基金矩阵。”发布会上,宜宾市相关负责人直接抛出“基金绣球”。同时也意味着宜宾基金招商,由项目导入的1.0时代向投引并重的2.0时代转段升级,以推动产业建圈强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昔日“酒都”到如今“新能源重镇”,宜宾以其清晰的产业思维、持续的创新投入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书写了一座工业城市面向未来、稳健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这片土地上,势必还将走出更多“英发睿能”这样的新能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