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买车的事,他吐槽说当初选电车,一半是因为绿牌好摇号,不用跟燃油车抢指标。要是以后这绿牌特权没了,国家也不怎么扶持了,真不知道市场会变成啥样。
说实话,以前选电车的人,多少都沾了政策的光。就像北京那边,绿牌中签率比燃油车高不少,还不用交购置税,有些地方停车都免费。这些好处要是全没了,电车的吸引力肯定得打折扣。
我记得前两年买电车,购置税是全免的,现在好像不一样了,听说减免额度少了些,往后可能还会再减。不光是购置税,车企能拿到的补贴也少了,听说钱更多往充电桩那边挪了,车企得自己想办法找竞争力。
要是政策真的退坡,最先受影响的肯定是车企。那些本来就有技术底子的大厂,比如靠电池起家的品牌,就算没补贴,好像也能把成本压一压,不至于太被动。
可有些车企就不一样了,之前光靠讲故事、画 PPT 圈钱,没什么真本事。一旦政策不兜底,资金链很可能就断了,说不定就得从市场上消失。至于最后能剩下多少家,谁也说不准,但肯定比现在少。
消费者的心思也会变。我同事本来打算今年换电车,听说绿牌可能要取消特权,就说先等等看。他说预算有限,要是额外多花几万块税费,还不如再想想,说不定车企会搞促销。
但买高端电车的人可能不太一样,他们更看重车子的续航、智能驾驶这些。比如现在不少电车能跑挺远,智能驾驶也越来越成熟,这些东西说不定能抵消政策退坡的影响。
不过政策退坡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能逼着车企搞技术。就像充电这块,以前充电得等一小时,现在街上不少快充桩,十几分钟就能补不少电,比以前方便多了。
还有新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听说也在慢慢推进。虽然现在氢燃料的车还不多,加氢的地方也少,但以后说不定会成气候,就是不知道得等多久。
智能驾驶这块竞争也挺激烈的,有的车能跟手机无缝连,有的在没地图的地方也能辅助驾驶。这些技术要是做得好,就算没政策扶持,也能吸引不少人买。
之前跟开电车的邻居聊天,他说就算没有政策优惠,也不会换回燃油车。因为电车开着省,百公里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一个月下来能省不少钱。
从环保角度看,电车也有优势。虽然具体能少排多少二氧化碳我记不清了,但至少比燃油车干净,现在大家也越来越看重环保,这点可能也是电车的底气。
还有路上的电车数量,肉眼可见比前几年多太多了。以前十辆车里难见一辆电车,现在出门随便看,绿牌车随处可见。这说明市场已经慢慢接受电车了,不是全靠政策推着走。
要是政策真的退坡,其实是让市场自己说了算,好的车企留下,不行的就被淘汰。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有点残酷,比如有些小厂会倒闭,消费者选择变少,但长期看,对整个行业未必是坏事。
毕竟一直靠政策扶持,车企容易养成依赖,不会真心搞技术创新。只有把政策的 “拐杖” 拿走,才能逼他们拿出真本事,在技术、体验上跟别人竞争。
就像智能座舱,现在不少车企都在做,有的能语音控制所有功能,有的屏幕能灵活调节,这些都是为了让用户更舒服。要是没有竞争压力,他们未必会花这么多心思。
充电基础设施也一样,以前靠政策补贴建桩,现在不少企业主动去建,因为他们知道,充电桩越多,买电车的人就越多。这种市场驱动的变化,比政策推动更长久。
不过短期肯定会有阵痛,比如车企可能会涨价,消费者可能会观望,市场销量说不定会下滑。但熬过去之后,剩下的车企肯定更有竞争力,电车的品质也会更好。
其实不管政策怎么变,电车取代燃油车的大方向好像不会变。毕竟用电更省、更环保,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就算没了政策扶持,只要车子本身够好,还是会有人买。
以后选电车,可能就不是看有没有政策优惠了,而是看车子的技术、体验、品牌这些硬实力。这样反而更公平,车企靠真本事吃饭,消费者也能买到更靠谱的车。
要是真到了那一天,市场上剩下的都是有实力的车企,电车的续航、充电、智能驾驶都做得很成熟,就算没有绿牌特权,也会有很多人愿意选电车。
现在想想,政策退坡或许是个必经的过程,让电车从 “政策养着” 变成 “自己能打”,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上跟别人竞争,而不是一直待在温室里。
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少问题,比如车企倒闭、消费者观望,但只要大方向没错,慢慢调整总会好起来。毕竟不管是车企还是消费者,最终都得适应没有政策扶持的日子。
以后再跟朋友聊买车,可能就不会再提绿牌特权了,而是会说 “这款车续航怎么样”“智能驾驶好用吗”“充电方便吗”。这样的市场,或许才是更健康、更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