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风电项目纳入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5个风电项目率先建成并完成并网发电;全省最大的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今年底全部建成……
阳山是“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绿色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风、光资源禀赋更是突出,常年日照平均时数在1700小时左右,年均风速在6.5米/秒以上,为绿色能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基础。
阳山是“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绿色资源十分丰富。图为位于小江镇八界山上的风电。 许明辉 摄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阳山县立足自身生态禀赋与资源优势,锚定新能源这一特色赛道与优势领域,秉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原则,大力发展风电与光伏产业,以“双轮驱动”模式奏响绿色发展强音。截至目前,阳山县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876兆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1亿千瓦时,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超22亿元。与三年前相比,阳山新能源装机规模、年发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50.28%、86.7%、21.28%,三年间新能源产业累计贡献财政税收约5775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绿色动能。
前瞻布局:
山岭间崛起“风电矩阵”
早在绿色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阳山县便主动谋划、科学布局,积极推动风电项目纳入省级规划。
阳山县主动谋划、科学布局,积极推动风电项目纳入省级规划。 许明辉 摄
目前,阳山全县已有14个风电项目列入广东省陆上风电发展规划(2016—2030),其中桔子塘、青石岩、大东山、旗山、雷公岩等5个项目率先建成并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阳山县风电产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近日,随着14号风机叶轮在百米高空精准对接,位于杨梅镇的阳山石羊楼风电项目全面完成吊装任务。白色风车群成为粤北新能源走廊的壮美地标。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今年内完成并网发电,可实现年均上网绿色清洁电能达1.2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12.8万吨,相当于为阳山县新增7万亩森林碳汇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阳山县风电项目建设形成了“央企+民企”协同发力的多元化格局。
除三峡集团等央企深度参与外,广州崇象公司、金顺力公司等民营企业也积极投身其中。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为风电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构建起“多元投资、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如今,行走在阳山的山岭之间,一座座风机迎风矗立、叶片转动,犹如“绿色巨人”将自然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为县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全域拓展:
光伏产业照亮乡村致富路
在稳步推进风电项目的同时,阳山县适时调整能源开发战略,制定精准招商政策,积极对接技术成熟、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吸引光伏企业扎堆落户,推动光伏产业从小到大、逐步壮大。
2024年8月,阳山县人民政府与中国能建西南院签署乡村振兴新能源项目投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凝聚优势资源,构筑战略合作新平台。中国能建西南院将计划在阳山投资20亿元开发建设乡村振兴新能源项目,为阳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后,相关工作迅速铺开。据悉,该项目计划分批建设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20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目前,首批农村屋顶光伏已率先在七拱镇、岭背镇开展试点建设,并已完成部分组件安装。
透光的光伏板覆盖在农户屋顶,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既守护着乡村“烟火气”,又源源不断输送清洁电能。据了解,该项目创新采用“企业投资+村集体参与+农户受益”合作模式,全面建成后,农户不仅可通过屋顶租赁获得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同时,项目将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参与运维工作,预计可创造20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综合测算项目区农户年增收可达8000元以上,村集体可通过屋顶资源租赁、协调服务等多元途径,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收益。
除分布式光伏项目外,中核、三峡、阳光等12家知名光伏企业也先后落户阳山,项目覆盖小江、七拱等8个乡镇,且均被纳入县级重点项目清单。待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阳山县新能源累计装机规模将达1734.5兆瓦,年均发电量将突破28亿千瓦时。
其中,中核公司投资建设的中核阳山3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备受瞩目——该项目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地面集中式光伏项目,总投资12.83亿元,规划装机容量300兆瓦,配套建设1座220kV升压站与1套45兆瓦/45兆瓦时储能设备。项目自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实现部分并网发电,预计今年底全部建成投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5万吨,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项目通过土地流转为当地带来直接收益,累计为村集体与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超300万元。
阳山县黎埠镇鲁塘村光伏电站。 谢应雄 摄
当前,阳山县光伏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多个项目现场呈现“大干快上”的火热场景:三峡新能源阳山小江5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阳山阳光江英5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等正稳步推进,施工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企业抢抓工期确保早日投产;七拱岩口村50兆瓦、阳山黎埠镇50兆瓦、阳山阳埠4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已先后建成,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持续为当地输送清洁电力。
服务护航:
“阳山速度”保障项目落地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确保项目高效推进,阳山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出“服务保障组合拳”。
阳山专门成立了县重大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县领导包保重大项目工作机制,构建“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保障。
在审批效率提升方面,阳山县整合部门资源,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创新举措,将新能源项目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以中核阳山30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为例,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个月时间,创造了新能源项目落地的“阳山速度”。
针对项目建设中的用地难题,阳山县坚持“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服务,通过现场办公、专题座谈等方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累计为新能源项目解决用地指标200亩,为项目顺利建设与后续运营筑牢土地资源基础。
融合创新:
“板上发电+板下种养”实现“一地双收”
为最大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阳山县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生金”的高效发展路径,各镇村重点利用荒山坡地、非农保地、非生态林地,因地制宜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新型模式,在不占压耕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前提下,让有限土地资源释放更大价值。
阳山太平50兆瓦农业光伏项目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阳山太平50兆瓦农业光伏项目。 县新能源发展中心供图图
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后,同步启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复合运营,在光伏板下种植香芋南瓜、玉米、黄豆等农作物80余亩,同时利用周边荒山荒地散养山羊、鸡、鸭、鹅等家禽。此举不仅推动项目年增收30万元,还带动约3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棚顶发电、棚下增收”的双重效益。
如今,新能源产业已成为阳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多重作用。下一步,阳山县将继续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同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将加快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领域布局,积极探索新能源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能源+乡村振兴”“新能源+生态旅游”示范项目,以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阳山“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南方+记者 段灿
通讯员 江喆 林丽花
上一篇:日本首相石破茂决定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