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卢晓丽
日前,在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IDEE 2025)核心环节,由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特迅”)与香港理工大学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防火研究所”)联合主办的“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与城市韧性提升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外高校院士、科研院校教授以及能源行业领导和专家,共话如何通过智能调度、风险预测与多能协同提升城市能源韧性。其中IEEE电力与能源分会候任主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系主任钟志勇院士重磅发布全钒液流储能技术在城市用户侧应用的研究成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关键动能。
长时储能迫在眉睫:全球46太瓦时缺口下的技术抉择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型,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使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能源局《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占全球40%以上,但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全面脱碳,需部署高达46太瓦时的储能容量,而目前长时储能装机量缺口显著,远不能满足需求。
现有电网如同"为洪峰修建的宽阔河道",一年中多数时间存在超50%的闲置容量,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储能技术路线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虽在短周期储能领域表现活跃,但在长时储能场景中暴露出诸多短板:循环次数普遍为2000次,寿命一般为2-3年,长期深度充放电会加速衰减,且存在严重的热失控安全隐患。
长时储能正是盘活这些闲置电网资产的关键所在。全钒液流电池具有循环次数超20000次、寿命超20年、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功率及容量配置灵活、容量无衰减等独特优势,是长时储能的理想技术路线。
院士重磅发布:解锁全钒液流电池城市应用密码
当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已进入应用阶段,但这类长时大储在城市用户侧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初期。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IEEE电力与能源分会候任主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系主任钟志勇院士在论坛上发布了题为“未来电力系统需求侧转型:全钒液流电池的角色”的重磅研究成果,强调在用户侧推进长时大储的建设是盘活闲置的电网资产、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灵活性的关键,并系统阐述了全钒液流技术向城市用户侧渗透的可行性路径。
钟志勇院士强调全钒液流电池是电网级储能的“优选技术之一”,相比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在安全性、灵活性、长寿命、无衰减及可回收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优势,适合发电侧、输电侧、用户侧的大容量、长时程储能场景。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背景下,该研究提出了“【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的方案,并基于一个包含五省市的输电网络算例系统进行了长时间的仿真模拟。
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电网规划方面,该方案可显著减少新建输电线路的需求,即便计入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投资,仍使电力走廊的扩建总成本下降17%;在电网运行成本方面,该方案完全消除了高发电渗透率的新型电网中因源荷波动加剧导致的潜在停电风险,并将可再生能源的浪费成本降低了近40%。
钟志勇院士表示,在城市用户侧规划建设长时大储,通过使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来应对峰值需求,避免了仅仅为了在“高峰时段”使用几个小时而建设超大型电网的巨额成本,还通过防止负荷高需求期间出现停电并储存原本可能被浪费的剩余可再生能源而大幅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研究结论表明其远优于单独扩建输配电网,是平衡电网建设经济性与运行可靠性的最佳策略,为未来城市建设“电仓/电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群贤毕至:共探能源转型新路径
论坛上多位顶尖嘉宾从多角度探讨了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与城市韧性议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魁北克大学电机工程系安布里什·钱德拉教授、中国建研院防火研究所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汪茂海博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技术总监陈晰博士、 墨尔本大学电力系统讲座教授皮耶尔路易吉・曼卡雷拉教授等嘉宾分别从微电网构建、安全防控、光明电力大模型和虚拟电厂等角度,肯定了全钒液流电池在提升城市能源韧性与安全方面的贡献。
此外,汪茂海博士团队与奥特迅和香港理工大学电网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正是基于奥特迅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10年真实运营数据打造,可实现“边充边检”,仅需10分钟充电数据就能达到96%以上的故障检测准确率,该系统已确定在奥特迅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率先试点,为行业安全标准制定提供“实战样本”。
奥特迅先锋实践: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
奥特迅副总裁麦炜杰博士发表了《安全、高效的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的理念及布局成果,充分展示其安全性、高效性和集约性,还介绍了奥特迅建设的广东省首个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置换柴油发电机示范项目。
钟志勇院士的研究团队与奥特迅将继续运用深度学习、专家知识、数字孪生等数模结合的前沿技术赋能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状态感知,运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算法赋能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能量调度、电解液流量控制以及电堆温度管理等,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这些技术突破使全钒液流储能在用户侧的商业化及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多方专家共识:城市“电库/电仓”将重构可持续发展的电网及能源生态
在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如果未来城市有一个‘电库/电仓’可以把整个城市5-10%的年用电量提前储存起来,对电网和城市会有什么影响”创新议题展开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能源转型需实现电动车、充电、储能、可再生能源的有机协同,并充分肯定全钒液流电池在循环寿命(超20000次)、使用年限(超20年)、本质安全及容量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认定其为长时储能的理想技术路线,是盘活闲置资产、减少电网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提供电网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
随着奥特迅集约式柔性公共充电网和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AI、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持续赋能,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将加速迈向“高效、安全、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深圳方案”,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