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老挝塞公省和阿速坡省的孟松风电项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电建承建的东南亚最大风电项目,孟松风电项目分为四区,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年发电量约17.2亿千瓦时。目前一区、二区已投入商业运行,为当地提供了稳定清洁的电力,同时带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有人感慨,“当年美国炸弹落下的地方,竖起了中国风机”。孟松风电改变了当地能源供应结构,也让当地社区切实感受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活改善。相比之下,美国当年在老挝投下的未爆弹至今仍未清理完毕,相关排雷项目的资金甚至被取消。孟松风电不仅是中老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绿色能源合作的成果,更树立起中国绿色科技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绿色发展观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的缩影。
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联合国《202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停滞不前”;《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脉搏》也指出,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偏离了正轨。气候变化正在加速,但当前全球努力远远不足以应对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中国通过务实合作和创新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变革正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生动体现。绿色发展观作为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中的重要实践,正通过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重塑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一理念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务实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已为全球减排提供实质性支撑。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均超34%,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出口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攀升的背后是高效的全链条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67.1%,正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74%,同时还是全球最大风机装备制造国。这种从核心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供给者。
其次,凭借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快速转化,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出海也在构建绿色技术共同体。据芬兰能源专家测算,2024年中国向191个联合国会员国出口的清洁能源技术,直接推动全球碳排放下降1%;若计入应用清洁技术的出海工厂,减排贡献达1.5%,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亿吨,规模接近澳大利亚全年碳排放总量。各界关注的孟松风电项目也堪称跨境合作典范,生命周期内可减排3500万吨二氧化碳,在助力老挝突破电力瓶颈的同时,还缓解了周边地区用电紧张,开创亚洲新能源跨境区域合作先河。
实效性与普惠性是中国绿色合作的两大特征。通过“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累计为120余个国家培训了上万名相关人才。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绿色技术交易额达47亿元,同比增长53%。双方还计划2025—2030年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技术转移与标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绿色合作格局。
中国绿色科技的全球推广,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一种理念和发展模式的传播。它不同于传统技术转移的单向输出,而是构建“技术+标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要义——通过技术创新与普惠合作,让绿色成为各国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底色,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持续动力。
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国际机制背景下,中国持续以创新引领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改善了能源结构,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信心与动力。通过务实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国正在为全球长期可持续发展加速,为世界呈现出一条绿色、共享、合作的新道路。
中国的绿色技术正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从老挝的高原到哥伦比亚的街头,从波斯尼亚海岸到肯尼亚平原……这些项目不仅带去了清洁能源,更带去了发展希望和合作理念。在将人类“从气候悬崖边缘拉回来”的宏愿面前,中国的绿色发展观将展现出巨大的引领力。(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