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作为中国新能源战略的关键,正在迎来2025年新一轮历史性爆发机遇。相关企业因此备受资本追捧,但频繁出海所带来的技术外泄风险,也愈发引起行业警惕。
9月16日,沙特阿拉伯公布的两座大型储能项目中标结果,将全球储能价格“卷”至新低——73-75美元/千瓦时,刷新除中国外的全球纪录。而这位“价格杀手”正是中国储能新贵海辰储能。
消息一出,国内储能圈哗然:在毛利率本已薄如刀片的当下,海辰如何在海外把成本压到如此程度?
更令行业侧目的是,海辰储能营收增长的背后,可能涉及“技术外泄”隐忧。
一边是沙特低价中标带来的“成本神话”,一边是印度代工模式潜藏的“技术外泄”隐忧;在忙于应对与老东家宁德时代的专利侵权纠纷、并赶在9月25日港股IPO递表失效前决定是否二次闯关的海辰储能,或许没想到:一次看似常规的出海业务“创新”,竟把“中国储能技术如何安全地走出去”这一严肃命题,提前摆上了整个行业的桌面。
2025年8月25日,一篇发表于美国《Entrepreneur》(企业家)杂志的文章提到,印度本土能源巨头信实集团可能与中国海辰储能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技术授权(允许信实使用中国厂商的电池设计专利或系统模块)与合资建厂(在印度建立电池生产厂,引入中国技术与设备)。
9月4日,CNBC TV的印尼频道也播报证实,双方已就“技术授权+特许权使用费”模式达成意向——海辰储能将向信实输出底层电池技术,助其在印度建设首座超级工厂。报道指出,双方合作将在其储能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印度一直寻求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技术制造中心,并得到大量熟练且会说英语的劳动力以及“印度制造”计划等政府政策的支持。
有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合作是基于印度政府和企业的刚性要求,海辰不得不把核心电芯配方、BMS源代码及工艺包“原汁原味”输出给合作方,作为回报,海辰无需付出资金与人力,仅以“导师”身份授予技术,收取特许权使用费。
或许对海辰来说,用轻资产方式打开印度市场,给财务报表带来营收与利润上的大幅提升,还可以规避重资本投入与政策风险,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印度最大私营集团,信实业务横跨能源、电信、零售和数字服务,市值超千亿美元,几乎代表了印度私营资本的全部肌肉。其掌门人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早已公开表态:要在2030年前投入100亿美元,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打造覆盖太阳能、电池、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闭环能源生态。
电池储能,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海辰储能,恰巧成为解锁这一核心环节的关键力量。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储能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在电芯设计、工艺研发和系统算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这也是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中企出海,应当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非为了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置长远利益和整个行业的利益于不顾。
其进一步指出,印度的产业发展路径一向强调“本地化生产”和“自主可控”。从仿制药、软件到消费电子,印度积累了“引进-消化-创新”的经验。因此担忧,这一模式可能在储能领域重演。“一旦中国企业在合作中过度开放技术,未来的竞争对手或许正是今天的合作伙伴。”
上一篇:新能源板块大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