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呈井喷式发展,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价格持续下行、质量持续滑坡、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严峻局面,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每瓦0.6元①。无序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严重阻碍产业升级。2025年8月,工信部牵头国家六部委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探讨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走向技术和服务竞争。
乱象丛生:价格战背后的质量隐忧
纵观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全球超高市场占有率、超快技术迭代”的可喜成绩,然而光伏制造投资也呈现“大干快上”局面,产能由丰盈转过剩,“并发症”逐渐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
首当其冲的便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亏损严重,部分环节甚至出现“价格踩踏”,最终陷入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泥潭。例如,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价格雪崩,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5%,硅片价格下滑超45%,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25%,惨烈的价格战背后,不只是光伏制造企业受损,也是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图:出自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价格防线被攻破,接踵而至的是质量底线被击穿。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数据显示,2019-2024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已由100%下降至62.9%,2025年上半年抽检不合格率逼近16%。报告进一步指出,不合格主要存在几个领域:机械载荷不合格(5批次)、光电转换效率不达标(8批次)、功率虚标(3批次,铭牌偏差)。光伏组件的玻璃、边框、胶膜、焊带、接线盒等都存在不合格现象。
(图:出自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数据触目惊心,但不难窥见其原因。在极致内卷态势下,部分企业开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以牺牲组件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生存空间,加剧组件整体质量下滑。2024年以来,劣质组件层出不穷,导致火灾、塌方、热斑、功率大幅衰减等一系列事故频发,给业主带来重大损失。
光伏组件质量问题已经是下游电站开发商的“心头患”,更成为整个产业链路的重大困境。对此,不禁要问,中国光伏的路,究竟在何方?
多方联动:从“扶植”到“规范优化”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为了破解光伏行业的质量困局、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各方已积极展开行动。在监管层面,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接连出台制造门槛、标准体系、价格规范相应政策,逐步构建起覆盖光伏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的协同治理体系,让整个产业链看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多次倡议企业自律、抵制低价恶性竞争,呼吁企业坚守质量底线,严格执行标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行为,检测机构也需提升能力,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下游电站企业同样积极探索破局。以阳光新能源为例,这家新能源开发领军企业不仅持续深耕电站技术革新,更以电站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待光伏组件,为有效应对近两年光伏组件行业整体质量持续滑坡,及时组建光伏技术专业团队,建立评测实验室,构建覆盖材料、工艺、检测等全维度的设备标准与评价体系,为光伏组件设定“高可靠、多发电、更友好”的严选标准,严把“原料关、制造关、检测关”,确保组件在长期发电效率、环境友好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高品质表现。数据显示,企业开发的大同云州、池州涓桥等多个项目中严选组件发电效率稳定领先,充分验证了高标准带来的持续价值。
(图:阳光新能源应用场景图)
不仅如此,为了建设高品质好电站,阳光新能源曾联合鉴衡认证中心发布“光伏好电站”技术成熟度评价规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表示:“评价规范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果,不仅明确了适用范围、发电性能、安全性能、可靠性等核心评价维度,更细化了可落地的验证准则与检测方法。”
作为领先的电站开发商与专业的组件用户,阳光新能源既能凭借电站技术领先者与组件使用视角,成为高质量标准的守护者,更能以应用端系统洞察反哺组件创新,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从源头保障了光伏产品质量,更为光伏产业开辟出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本文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注:本文数据源引:
①:六部门联手整治光伏“内卷”乱象中国能源报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