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利津,一片曾经被盐碱困顿的土地上,如今矗立起一座“不接地气”的蔬菜工厂——凯盛浩丰(利津)智慧农业示范园。这里没有泥土,却长出了畅销全国的樱桃番茄;这里不靠天气,却实现了四季丰收。这座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占地150亩的“蔬菜工厂”,不仅产出高品质果蔬,更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的“共富引擎”。
走进示范园的玻璃温室,7万株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般从5米高的钢架垂落,工人穿行其间,动作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果实。与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不同,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拥有自己的“数字档案”,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水肥等240项参数,全部由“浩丰农业大脑”实时监测与调控。“我们打造的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植物计算机’。”园区经理邹智文说。每天30万条数据流通过算法转化为对天窗、幕布、水肥的精准指令,让番茄在恒温、洁净的环境中生长,产量达到每平方米30公斤,是传统温室的5至6倍。这种以工业化思维重构的农业模式,不仅打破了季节限制,更打破了农民收入的“天花板”。
在包装车间,工人秦帅正穿着洁净服分拣番茄。他之前在县城蛋糕店做前台,月收入不到3000元。来到示范园后,他不仅离家更近,收入也大幅提升。“我们是计件工资,干得多拿得多,现在平均每天能挣300元左右。”秦帅笑着说。像秦帅这样“回流”本地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凤凰城街道一级主任科员武艳军介绍,示范园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已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6万元。“过去农民种地靠天,收入不稳定。现在园区提供稳定岗位,还教技术,让大家真正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又增收’。”武艳军说。
示范园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高产量、高效益上,更体现在对区域农业的辐射带动上。通过标准化种植技术的输出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产品将依托一颗大™、绿行者品牌渠道,通过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以及盒马鲜生、百果园、鲜丰水果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走进千家万户,能在48小时内直达全国餐桌。
作为国内智慧化程度最高的玻璃温室,同时也是全国首例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采暖制冷的玻璃温室,园区所采用的智慧农业路径,为盐碱地地区的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利津县土地盐碱化严重,示范园则以岩棉基质取代土壤,用无土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实现“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激素”的洁净生产,以此为基础,利津县以示范园为支点,推动农业向链条化、标准化、园区化、智慧化发展,逐步培育起中草药、滩羊等特色产业,形成“一园带动、多业并举”的乡村振兴格局。
从追求产量到提升品质,从单一生产到全链融合,从带动产业到赋能农民。在这里,小番茄不再只是果蔬,而是打通城乡、连接技术与民生的“致富果”。当农业遇上智慧,当农民拥抱数据,盐碱地也能变成“黄金田”,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正越走越宽。(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