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9月23日,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绿康”,002868.SZ)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交易的方式向江西饶信新能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饶信新能”)出售绿康(玉山)胶膜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绿康玉山”)、绿康(海宁)胶膜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上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绿康新能”)100%股权。
记者了解到,这三家标的公司均从事光伏胶膜业务,其中绿康玉山及绿康海宁为光伏胶膜生产企业,绿康新能为胶膜原材料采购企业。交易完成后,*ST绿康将剥离亏损的光伏胶膜业务。
对于出售上述三家子公司,*ST绿康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主要是为了维护股东利益才做出的决定,对于公司目前是利好的。
高价收购,0元甩卖
回溯*ST绿康的跨界之路,2023年收购绿康玉山前,*ST绿康是一家专注于兽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其业务范围涵盖兽用预混剂、兽用原料药、食品防腐剂等多个领域。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亏损。为扭转颓势,公司将目光投向彼时景气度较高的光伏胶膜行业。
2022年7月31日,公司首次作出拟收购江西纬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绿康玉山)的董事会决议。2023年1月,公司以现金方式向玉山县旺宏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王梅钧收购绿康玉山100%股权。
为了敲开光伏胶膜行业大门,*ST绿康付出了高昂成本。彼时,以2022年9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绿康玉山100%股权账面价值为160.35万元,而采用收益法评估后的价值飙升至9570万元,最终双方协商交易价格为9500万元。完成并表后,*ST绿康正式进入光伏胶膜行业。
然而,短短两年多,光伏胶膜业务便从“希望”沦为“包袱”,三家标的公司100%股权的整体作价竟为0元。这笔交易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深交所向*ST绿康下发了问询函,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公司说明情况。
记者了解到,本次交易,三家公司均采用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12月31日,评估结果显示,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分别为-64.86万元、-2877.62万元和858.07万元。
从当初9500万元高价收购单家公司,到如今打算三家公司整体0元抛售,*ST绿康的光伏跨界之路充满波折,结局令人唏嘘。
*ST绿康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与其跨界后的经营情况密切相关。跨界后的上市公司不仅未能迎来业绩的高光时刻,反而被拖入亏损的泥潭。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了2.22亿元;2024年,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至4.45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态势仍未扭转,再亏0.59亿元。短短两年半时间,*ST绿康累计亏损已超7亿元。
资不抵债
不仅如此,*ST绿康的资金压力持续加剧,其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2022年末,*ST绿康的资产负债率为51.66%。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数字已飙升至105.82%,公司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ST绿康的跨界失利,与光伏胶膜行业的起伏波动紧密相连。2021年至2022年,光伏胶膜行业景气上行,需求旺盛,POE胶膜、EVA胶膜和EPE胶膜价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然而,2023年至2024年,光伏胶膜行业供需错配,产能过剩,POE胶膜、EVA胶膜和EPE胶膜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ST绿康指出,公司产品单价在2023年、2024年周期与整体行业一致。
数据显示,同行业可比公司天洋新材、海优新材、赛伍技术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13.60%、-0.44%、4.40%。而公司旗下三家公司毛利率同样低迷,2024年,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的毛利率分别为-19.28%、-35.96%和0.41%。
记者深入了解发现,一方面受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进口粒子由于采购量较低,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出现产品价格倒挂,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情况。2024年绿康玉山未全线进行生产,产能利用率只有28.23%。
目前,绿康海宁已暂停生产。这家公司成立于2023年1月,已基本建成一期40条光伏胶膜生产线,其中20条生产线进行试生产。绿康新能也成立于2023年,其2024年度收入主要是外购原材料后销售给绿康玉山及绿康海宁,目前该公司也已停业。
记者在与上述公司人员交流中获悉,现在绿康玉山是按照订单生产经营的,而胶膜行业未来的价格走势无法确定。
多家跨界企业离场
谈及本次交易对主营业务的影响,*ST绿康提到,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形成“动保产品+光伏胶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双主业发展模式。通过本次交易,上市公司剥离亏损严重的光伏胶膜业务,聚焦动保业务,进一步夯实主业,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ST绿康的离场并非个例,而是当前光伏产业深度调整的缩影。今年以来,包括麦迪科技、振华重工、正业科技、华东重机和棒杰股份等在内的多个跨界光伏玩家选择离场。
对于考虑跨界进入其他行业的企业,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建议,企业应该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首先,确保目标行业与公司的长远战略规划相符,并且具备一定的技术或市场准入门槛。其次,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新行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更新换代快、政策环境变化等。此外,加强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合作,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风险。最后,保持财务健康,避免过度投资导致资金链紧张,确保公司在不确定环境中仍能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记者表示,建议企业不要跟风跨界,当一些企业决定跨界时,目标行业往往已步入成熟期。大家纷纷跨界,会导致产能迅速扩张,市场反而成为一片红海。因此,企业最好还是在行业早期阶段观察介入,而不是等行业巨大繁荣之后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