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bp集团发布旗舰研究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5》(EnergyOutlook 2025)(以下简称“报告”),基于“当前轨迹”和“低于2摄氏度”两种情景,分析了全球能源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报告认为,随着新兴经济体成为能源需求增长新引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用电激增、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续下降,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而地缘政治摩擦、能效改善放缓与延迟转型三重风险依然笼罩在世界能源转型路上,未来十年如果不果断采取行动,全球或将陷入“无序转型”的困境。
全球能源需求格局迎来历史性转变
报告指出,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将主要由新兴经济体(不包括中国)驱动。在“当前轨迹”情景下,这些新兴经济体的一次能源需求到2050年将增长近一半。其中,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将增长约70%,非洲新兴经济体将增长60%,南美洲新兴经济体将增长约30%。报告认为,这些地区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推动其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预计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5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下降10%以上,而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下降幅度将超过1/3。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创造新的能源需求增长点。报告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数据显示,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在全球电力增长中的占比约为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0%,这在美国过去10年电力需求几乎停滞的背景下尤为显著。
能源效率成为影响未来能源规模的关键变量。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全球能源效率改善速度放缓至年均1.5%,低于此前10年间1.9%的水平。报告警告称,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将导致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显著增加。
可再生能源降本推动能源结构重塑
报告显示,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全球石油需求将在本世纪20年代末期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预计到205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较2023年下降约15%。而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幅度将达70%。
报告指出,石油领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石油需求正从燃料应用向原料应用转变,石化原料成为石油需求中最具韧性的部分。预计到2050年,在“当前轨迹”情景下,石化原料在石油需求中的占比将从当前的约15%升至近30%。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报告预测,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和地热)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来源。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增长两倍半以上;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增长三倍半。
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其竞争力不断攀升,从而助推其快速扩张。预计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的1/4。其中,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下降尤为明显,推动其增长速度超过风力发电。
报告认为,天然气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3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比2023年增长约20%;而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先升后将”,预计到2050年下降约50%。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电力部门和其他最终用途部门向电气化的转变速度。
世界能源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bp在报告中特别警告,未来世界能源转型可能仍面临多重风险,其中,地缘政治与延迟行动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
根据该报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可能改变能源发展路径。报告模拟显示,如果各国因安全顾虑转向能源自给自足,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并改变能源结构偏向其国内资源。这种转变有可能导致可再生能源份额受到压制。
能源效率改善的持续疲软是另一大担忧。报告指出,如果近期能效改善缓慢的趋势持续到2030年,将导致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比“当前轨迹”情景下高出约5%。这种增加的需求将主要由化石燃料满足,使石油需求增加近600万桶/日,天然气需求增加超过1000亿立方米。
最严重的风险则来自延迟转型。报告指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为实现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从2020年起剩余的碳预算约为9000亿吨二氧化碳。按照“当前轨迹”情景,全球将在本世纪40年代初耗尽这一预算。
报告模拟的“延迟和无序转型”情景显示,如果世界在2030年后才开始加速减排,可能需要进行“无序”调整,采取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成本的措施来追赶气候目标。
不过,报告强调,尽管面临挑战,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为世界能源系统加速转型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的快速进步正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机遇。
文|中国能源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