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9日电 题:追风逐氢:以热血绘就松原能源新篇
作者 郭嘉妮 温佳与
松嫩平原广袤无垠,当落日熔金的晚霞邂逅转动的风机,一幅壮丽的能源发展画卷徐徐展开。这片土地上,正崛起一项世界级工程——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它不仅是国家“双碳”战略下的重大工程,更堪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标杆之作。项目规划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其中,山西电建承担项目新能源板块建设任务,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工程经验,成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山西电建的建设者们自踏入松原这片土地,便开启了与自然的对话。从寒冬凛冽时于冰天雪地中艰难开凿,到秋意渐浓时迎着凉意完成46台风机吊装,他们用汗水贯通了四季。如今,220千伏升压站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为这座风电场注入了强大的心脏。在这段能源建设之路上,极寒气候冻结不了热忱,复杂地质阻挡不住脚步,紧张工期更压不垮担当,他们始终将责任稳稳扛在肩头,让使命深深融入血脉。
在坚守中沉淀的“定海神针”
冬天的松原,基础施工正卡在最吃劲的关口——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手套冻得能敲出声响,哪怕指节冻得发红发麻,也只是对着掌心哈口气,继续逐点检查。“干活不怕难,怕的是没准备。”他跟身边人说这话时,语气从没有急过,眼神里满是笃定。
升压站施工环节繁杂,设计对接、监理沟通、材料进场、工种配合,哪一环断了都不行。作为五十七岁的老党员,也是团队里的“主心骨”,他总把功夫做在前面:图纸预审要提前三天完成,他会拿着红笔把可能的隐患一一圈出,标清“这里钢筋间距要再核”“那里混凝土标号得注意”;每天收工后,他揣着手电筒在工地走一圈,脚步不快,却把每个施工节点都扫到,遇到没衔接好的工序,也不慌不忙记在本子上,第二天一早便带着班组逐项解决。年轻工人劝他歇着,他只笑着摇头:“我多走两步,大家干活心里有底。”
从场地平整到框架搭建,再到细部收口,刘建强始终是“扎进活儿里”的领路人。综合楼浇筑前,北风凛冽,当施工队认为一切就绪时,刘建强正进行着最后的检查。他拎着线坠沿模板内侧一路敲敲按按。突然在转角处蹲下,伸手探出一手套冰泥:“柱根部没封堵严密,漏浆后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声音不高,却让现场静了几分。见年轻工人对钢筋图纸手忙脚乱,他接过水平仪,手把手教着核图调筋:“受力点对齐才能扛住力。”说着便手把手教年轻人调整角度。他总说自己年纪大了,能做的就是把经验传下去:“看着年轻人跟着学、跟着干,以后他们能撑起活儿,我这心里比啥都高兴。”
刘建强就像一棵扎根黑土地的老树,用自己的坚守,为升压站筑牢了根基,也为年轻人撑起了一片学习的“树荫”——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把“责任”二字,写在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在统筹中撑起的“中坚脊梁”
冬日的寒意裹着黑土地的冷硬,清晨六点,施工现场的临时空地上已围满攥着工具的工人,项目副经理杨子伟刚跨进人群,手里卷边的小本子就“啪”地拍在掌心,语速比平时快了半拍:“框架浇筑就剩一天时间,水电管线现在就得对完!一小时后我就要结果!”他手指在本子上敲得哒哒响,目光扫过人群时带着股不容拖沓的劲。
“杨哥是个转不停地急陀螺。”工友们都这么说。工期最紧的那周,一个紧急电话打到工地——地脚螺栓可能延误。“一天也等不起!”杨子伟对着电话斩钉截铁,“浇筑一停,全线都要乱。”接下来的三天,他手机从不离身,白天盯工地,晚上追进展,整个人像上了发条。直到深夜,消息终于传来——物料已到高速口。他立即带人赶往现场,第一时间确认到位,又立即部署:“明早七点准时安装,必须赶上浇筑!”
这“急陀螺”的劲,还总往安全细节上冲。跑现场时远远看见钢筋工人没戴防护手套,杨子伟几步冲过去,从口袋里掏出副新手套:“你再被扎一下,疼的是你,耽误的是整个班组!安全这事,一秒都不能拖!”路过木工区,看见工具堆得快堵了通道,工人解释:“晚上没人走,明天再挪。”他立马皱起眉:“去年有个工地,就是通道堵了,有个师傅没留神被绊倒,钢筋砸伤了脚腕!”说着就抄起一根木方往旁边挪。
日子久了,工友们也被他这股“急劲”带着转:水电班主动提前半小时核对管线,电气组卸设备前会先跑去查地面,连刚进场的年轻工人,看见没戴手套的,都会下意识催“赶紧戴上,别让杨哥看见急”。但是没人觉得他的急是瞎操心——他的急,从来不是乱了阵脚的慌,是怕耽误进度得紧,是怕出安全岔子的急,正是这股急劲,也让原本紧赶慢赶的进度,渐渐越跑越快。
在风口上书写的“硬核担当”
到了春天,空气中依旧带着股“半暖还凉”的韧劲,七八级的风就裹着沙尘没完没了地刮,在这样的春日里,百米高空的叶片在大风中像失控的巨帆,刚启动的起吊钢绳突然绷得笔直,持续的大风让日间吊装窗口期被大幅压缩,有效作业时间严重不足面对这一棘手的难题,项目部陷入了困境,有人急得拍了桌子,有人盯着窗外的风叹气,直到角落里传来一句沉声道:“慌什么?找路就是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项目副经理、吊装负责人段丽瑞——这场“高空博弈”的“指挥官”,他盯着手机里面的潮汐表:“马上建立24小时应急机制,技术组盯紧气象系统,挖夜间窗口!”话音刚落,他就起身往现场走:“我跟第一班,现在就调设备。”他的眼神里没有迟疑,只有“必须成”的果敢,连脚步都快得没给犹豫留余地。
探照灯下,几十吨重的叶片在吊点牵引下缓缓转动、精准微调,段丽瑞始终站在最靠前的位置,紧盯着吊点与塔筒的衔接处,哪怕毫米级的偏差都不放过。夜间吊装的挑战要比白天更多:视线模糊、气温骤降,还常遇到设备供应延迟、运输协调受阻的问题,甚至偶尔出现的阻工情况,都可能让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作业时间白费。每当这时,段丽瑞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协调各方,把所有问题都化解在现场,从未让意外打乱吊装节奏。
吊装团队夜攻坚,最终顺利完成了46台风机的吊装任务。“风机立起来,就是咱们给这片黑土地立的一面旗。”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作为项目中坚力量,他不仅以专业化解了吊装中的重重难题,更用党员的先锋姿态,让团队读懂了“硬核担当”的真正含义。
看着项目一步步从蓝图落地成实景,项目经理王志强的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即便在面部带状疱疹发作的那段艰难日子里,他也从未离开过项目现场,始终与团队成员并肩奋战。每天,他都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在施工现场来回奔波,直至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吊装完毕。在一次项目例会上,他对着满场带着风霜的建设者们感慨道:“咱们山西电建干工程,靠的从不是单打独斗,大家把‘岗位责任’变成‘行动自觉’,才能拧成了推动项目往前走的硬劲。”在他的引领下,松原项目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黑土地上,关于奋斗与传承的故事愈发鲜活。分属不同岗位、肩负不同职责的建设者们,以坚守、统筹和担当共同汇聚成推动项目前行的磅礴力量,他们在极寒中扎根,在风口上攻坚,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属于他们的初心与使命。
如今,风机林立的松原大地上,清洁动能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绿色产业,而建设者们在实践中沉淀的“提前预防”“流程优化”“精准决策”,也悄然化作精益管理的生动注脚,为项目降本增效和高质量推进筑牢了根基。这份“热血”答卷,既展现了山西电建“能源强企、双碳领军”的卓越风采,更是中国绿色能源发展道路上,一次关于责任与效率的有力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