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0月1日起,中国K字签证将正式生效。持该签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等方面得到更多便利。
这项专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增设的签证类别,允许18—45岁STEM领域学士及以上人才5年内多次往返,单次停留最长180天,无需国内雇主担保,被外媒视为中国争夺全球科技人才的重要信号。政策出台恰逢美国收紧H-1B签证,形成鲜明对比,让世界明确感受到中国在科技人才竞争中的积极姿态。
种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中国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植树造林”期。K签证的初衷,就是架起一座便捷的“人才桥梁”,让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更容易走进中国,参与科研、交流、创业,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
然而,就在政策承载着科技创新“筑巢引凤”期待的同时,国内网友的忧虑声也随之而起。
大家的担忧,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担心K签证落地会挤占本国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当前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此时放宽政策,大量引入海外人才,难免让人担心,是否会加剧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担心审核机制不透明,把关不严,使广招贤才变了味。K签证要求的“知名高校STEM学历”缺乏明确界定,而国外“水硕、水博”乱象早已不是秘密,学历造假、能力掺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家担心的是,没有招来真正的人才,反而让没有真才实学的外国“混子”钻了空子,甚至可能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威胁国家安全。
其实,很多人对K签证存在一个关键误解: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持有者入境后主要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并非直接进入职场参与全职岗位竞争。这种定位上的差异,意味着K签证更多是为国际人才搭建“试水”平台,让对中国科技领域感兴趣的人先了解市场、建立合作,而非直接挤占本土就业岗位。澄清这一认知,或许能缓解部分就业焦虑,当然,要真正打消疑虑,还得从完善政策,强化执行方面入手。
争议的根源,说到底还是K签证当前存在太多模糊地带。学历门槛上,“知名高校”没有明确名单,是QS百强院校还是行业内认可院校?能力审核上,如果只看学历不查实际成果,如何避免“纸上谈兵”?年龄限制跨度相当大,不同年龄段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否应该有差异?这些模糊地带不仅让公众不安,也给实际执行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可能让政策走形变样,甚至滋生新的社会不公。
所以,要及时消除公众疑虑,让K签证真正成为“引凤”东风,关键在于筑牢“标准”与“审核”两道“城墙”。
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尽快细化政策细则,明确“知名高校”的界定标准,比如参考国际权威排名结合国内行业评估,列出清晰名单;同时将能力、人品考核纳入审核,不仅看学历,更要查科研成果、项目经历和职业操守,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加审核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另一方面,审核流程必须严格规范,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联合教育、科技等部门验证学历真实性、评估专业能力,同时加强入境后的跟踪动态管理,确保持有者遵守签证规定,避免“挂羊头卖狗肉”。
最后,配套政策要完善。在引入海外人才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中外人才能够各展所长、良性互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老祖宗推动交流互鉴里的智慧,到如今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K签证所体现的不仅是“全球求才”的需求,更是一种自信开放的胸怀。它向世界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愿意成为全球人才的聚集地,愿意与各国共同推动科技进步。这种开放不是盲目冒进,而是有底线、有智慧的选择。
科技创新从不是闭门造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碰撞,往往能催生突破式成果。只要能把政策落实好、把漏洞堵严实,K签证必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加分项”,既为中国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也为全球人才流动贡献中国方案。毕竟,真正的引才,从来不是“来了就行”,而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长期工程。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