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成都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施工方设立3个技术攻坚组,经过48小时连续作业,近日,成都市2025年重点工程——成都西南电力设计院生产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D7区4100立方米体积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这是项目单块最大体积筏板。该项目核心工序的圆满完成,标志着项目基础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区建设迈入新阶段,为后续“正负零”节点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现场(成都市总工会供图)
该项目由中建二局四川分公司承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核心区域,距离成都太古里商圈600米、成都电视塔900米,总建筑面积8.59万平方米,功能涵盖科研实验室、办公楼、后勤配套用房、档案库及机动车库等。作为成都市2025年重点工程,项目自启动以来备受各方关注,承担着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使命。
“筏板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根基’,其质量直接关系整体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中建二局四川分公司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实施的D7区筏板浇筑面临“大、厚、密、深、难”等多重挑战:浇筑面积达1784平方米,混凝土总量4100立方米,最厚处达3米,属典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钢筋排布密集,双十字型混凝土型钢柱与人防设施交错布置,作业空间狭窄,混凝土浇筑与振捣难度极大;同时,工期紧张、周边商圈交通复杂,进一步增加了物资运输和现场组织难度。为应对这些挑战,项目依托“成都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施工方设立3个技术攻坚组,借助BIM技术反复模拟推演,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通过设置3条专属物流路线、采取“错峰运输+循环调度”保供策略、实行“分区同步、阶梯推进”作业模式等,攻克了复杂结构与有限空间下的浇筑难题。
“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采用‘材料优化+技术管控’双保障机制,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零缺陷。”中建二局项目技术总工汪诗敏介绍,项目全面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掺入适量膨胀剂,提前在筏板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网络并安装120组自动测温装置。浇筑中将混凝土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25℃以内,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双层阻燃保温被等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稳定可靠。
据悉,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应用中建二局自主研发的超高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智能控制、大跨度钢结构精准定位等关键技术,结合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与智能测量机器人,全面提升施工效率与精度。同时,将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深度应用BIM技术,覆盖模型轻量化展示、AR/VR可视化交底、参数化深化设计等多个场景,致力将本项目打造为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融合发展的标杆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在提升科研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来源:成都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