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9日凌晨,乌克兰哈尔科夫市的楼宇间突然发射出数十枚导弹和火箭弹,精准击中了俄罗斯的能源设施,标志着战争模式的再次升级。这次袭击令俄罗斯的能源核心遭受重创,并且引发了广泛关注。
根据各方汇总的资料,乌克兰武装部队动用了大量远程火力,包括约20至30枚“海马斯”远程火箭弹和5至10枚战术弹道导弹。此次袭击不仅造成了别尔哥罗德市大规模停电的发电厂受损,还波及了俄罗斯布良斯克州一处重要工厂。这座工厂主要生产导弹连接器和无人机组件,袭击造成爆炸和火灾,工厂可能会被迫停产。
这次行动采用了“打后勤、打生产、打持续作战能力”的战术,直接回应了俄罗斯此前对乌克兰电力和铁路系统的轰炸。8月28日,俄罗斯集中攻击了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发电厂和铁路等关键设施,造成了乌方不小的损失。而此次反击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选择了直接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和军事生产设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这次的武器清单中,除了美国提供的“ATACMS”远程火箭弹外,还包括了乌克兰国产的“游隼”战术弹道导弹。俄罗斯方面透露,在赫尔松州发现了“游隼”的残骸,表示这是该导弹首次在实战中出现,这也意味着乌克兰在努力减少对西方军援的依赖。不过,由于技术和资源等问题,乌克兰的“游隼”导弹生产仍面临不少挑战,短期内难以稳定生产。
“游隼”战术弹道导弹的研发始于2006年,因资金短缺和技术困难,进展较慢。直到2025年,乌克兰在德国的帮助下,才建立了两条生产线,一条位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巴甫洛格勒机械厂,负责弹体组装和控制系统的集成;另一条位于苏梅州的绍斯特卡,主要生产高爆弹头和火箭燃料。但由于俄军的空袭,巴甫洛格勒的装配车间和绍斯特卡的燃料库遭到摧毁,导致乌克兰导弹生产能力下降了40%。
这次袭击的发射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乌克兰军队将“海马斯”火箭炮等远程武器部署在哈尔科夫市的中心位置,利用大量民用和商业建筑作为掩护进行发射。这种做法从军事角度来看,可以极大提高发射单元的生存率,并规避敌方的侦察和反击。但从人道角度看,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将整个城市及其数百万居民暴露在潜在的报复性攻击中。如果俄罗斯针对这些发射源进行反击,导致的平民伤亡将成为乌克兰指责俄军“无差别轰炸”的证据。
这种战术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将战争的痛苦迅速从前线士兵传导到后方的平民。而一旦能源、交通和通讯等民生基础设施遭到摧毁,整个城市的运转将陷入瘫痪,民众的心理恐慌也将加剧。若俄军进行反击,任何的平民伤亡都会成为国际舆论指责俄罗斯的理由。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此前,美国提供了武器支持,但明确限制其使用范围,尤其禁止乌克兰攻击俄罗斯本土。然而,最新的情况表明,美国已经放宽了这些限制,并且开始直接参与到打击行动的情报支持和目标选择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特使基思·凯洛格公开表示,特朗普已授权乌克兰使用美国武器对俄罗斯进行远程打击。此外,《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美国已批准五角大楼向乌克兰提供关键的目标定位数据,进一步支持乌方打击俄罗斯的能源设施。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方面对此表示强烈关注,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质疑,既然这些导弹可能最终由乌克兰发射,那么谁来决定打击目标?这些问题实际上触及了冲突中的代理人战争问题,试图设定红线,防止局势升级至俄美直接对抗。
此外,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参与也非常关键。据报道,德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大约3.5亿美元的资金,帮助乌克兰提升工业产能,增强其纵深打击能力。德国官员表示,支持乌克兰切断俄罗斯的补给线,成为北约内部的战略共识。这意味着,俄罗斯与整个西方工业和军事体系的直接对抗可能正在形成,俄乌战争的本质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