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伊朗近年来的贸易合作可以用“抱团取暖”来形容。
由于都受到西方制裁,两国加强了经济互补。
俄罗斯主要向伊朗出口粮食、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伊朗则用石油、石化产品和农产品作为交换。
2023年双方贸易额突破40亿美元,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还签了长期合作协议,打算用本币结算绕过美元。
不过运输成本高、支付渠道受限仍是难题,比如俄罗斯买伊朗无人机技术时,就曾用粮食抵账。
这种“你缺的我正好有”的模式,让两国在制裁压力下维持了基本贸易往来。
俄罗斯从伊朗进口了40台燃气轮机,而且已经开始交货了!
这事儿一听特别离谱——俄罗斯工业再怎么说也比伊朗强吧?
要买高端设备也该找东方,怎么反而找上伊朗了?
原来,俄罗斯以前用的都是德国西门子的燃气轮机。
冲突爆发后,德国不仅停止供应零部件,连送去维修的机器都扣下了。
俄罗斯虽然能自己造燃气轮机,比如用航空发动机改装的。
但现有管道全是按西门子设备设计的,要是拆了重建,成本比重新仿制还高。
这时候俄罗斯发现:伊朗手里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伊朗就从德国引进了燃气轮机技术,虽然零件还得靠进口,但已经能自主组装。
而伊朗的燃气轮机,其实就是德国燃气轮机的“伊朗版”。
买它就能直接适配现有管道,比大动干戈改造划算多了。
有人可能要问:东方不也有类似技术吗?
比如和意大利合作的燃气轮机。
但合同签订时西方正制裁俄罗斯。
其实2021年俄罗斯就买过东方的气轮机,用于新建的液化天然气厂。
中国现在的船用燃气轮机技术,最早是从乌克兰买的。
当年美国不卖给我们燃气轮机后,特意要求乌克兰连技术一起转让,这才有了后来的国产燃气轮机。
俄罗斯本来也想买乌克兰同款,但2014年后乌俄闹翻,他们宁可自己研发性能更差的也不找东方买。
倒不全是面子问题,主要是钱太紧张了。
其实俄罗斯现在连无人机都得从伊朗等地买,早就不在乎面子了。
之所以不大量采购东方装备,主要是我们不向冲突方卖武器。
我们和俄罗斯就像两个互补的邻居。
一个擅长制造日用商品,一个盛产油气资源。
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手机、汽车、机械(占出口量60%),俄罗斯则提供我国12%的石油和10%的天然气。
特别有趣的是,边境集市用人民币和卢布直接交易,黑龙江的果蔬摊位甚至挂着中俄双语价签。
不过这两年贸易结构悄悄升级,从"能源换日用品"逐渐转向联合造飞机、建5G基站等高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