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走一步都能发电!”一位参观者兴奋地喊道。漫步园区,她脚踩一块块正方形玻璃面光伏步道,行走间踩踏的机械能马上转化成电能,点亮地砖边缘的柔光——这不是普通的地砖,而是利用新型压电材料制成的微型发电机。
观众在体验可发电的自行车
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近日,一批市民观众来到位于广渠路11号的京能集团所属京能科技“风光荷储充”示范低碳园区,打卡“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能源,开启一场科技感十足、富有新意的绿色能源探索之旅。
这也是该园区投用以来首次迎来公众。走进园区,你会看到,那些看似平常的设施——自行车、步道、公交亭,甚至路灯和长椅,都巧妙引入光伏、风能,甚至行人踩踏的动能,被赋予“发电”新使命。
路边的休闲长椅,表面是光伏板,内部则巧妙集成储能电池,并在两端配备手机无线充电器,瞬间变身户外“充电宝”,人们休息之余也能让手机“回血”。不远处,光伏公交亭发电系统搭配柔性晶硅光伏组件,驱动着LED灯、摄像头、广告屏等;脚下是光伏地砖,乘客候车时站在上面,也能提供点点滴滴的绿色电能。喷泉水池旁,两台“脚踏自行车”颇为惹眼,观众骑上踩踏,发电装置随即启动,产生的电流驱动水池内的喷泉小水泵,蹬的速度越快电流越强,喷泉水柱越高。
“这次真是长见识了,没想到光伏技术还能这么玩。”市民王洋参观后感到非常新奇,他盼望这些技术能尽快变成身边的生活日常。
园区里的先进新能源设施无处不在。屋顶大片大片的高效光伏组件,验证着不同技术的发电性能;水面上的漂浮式光伏,展示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可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像“电力银行”般灵活调配电能;彩色光伏组件与追光支架融合形成的“太阳花”光伏,努力吸收能量,发电效率较常规固定光伏系统提升20%以上,让科技与艺术相映成趣。
京能科技分布式公司执行董事贺业国介绍,园区安装的光伏、储能、充电桩以及用能设备统一安装于一个380伏交流微电网,既可验证各种微电网控制技术,还能实现本地光伏绿电最大化利用。微电网用不完的绿电还可以送入办公楼消耗,可满足办公楼大约40%的电力需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