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华(左)在电缆试验基地试用110千伏高压交联电缆附件制作智能组合装置。
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扎根电缆施工运维一线20余年,带领团队首创“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今年9月23日举行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发布了200位大国工匠人才,江苏共有7人入选,何光华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带队研发电缆施工新技术
地下纵横的电缆是城市看不见的“电力动脉”。2000年,何光华大学毕业后入职无锡供电公司,当时高压电缆正在城市中大量使用,但电缆粗硬、接头易出故障,常规检测困难。电网员工要钻进狭小的电缆井制作接头,蜷着身子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如果能减少接头,既能降低故障率,又能让师傅们少受累。”何光华萌生了攻克电缆整段无损敷设难题的想法。
何光华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没有现成的数据,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他们就搭起工棚现场分析,泡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深入其他行业调研,研制出输送机组多层升降平台和通用型横臂固定装置,实现电缆在通道内高度、宽度上的无级调节,保证电缆无损敷设一次到位。经过8年攻坚,何光华团队首创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取得成功,将单段电缆长度从三四百米延长至1500米。该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行业。
创新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
2019年,何光华担任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面对电缆规模增长快、运维难等问题,她将研究方向转向智慧运维。
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区的220千伏红旗变电站高压电缆隧道总长3.55公里,通道内有8回高压电缆线路。由于线路投运早,过去全靠人工巡检。何光华带领团队引入自动变轨机器人巡检、三维虚拟技术和带电监测平台,让巡检从人工转向智能管控,故障处置从事后抢修变为主动预警。
近年来,无锡电缆化率年均增速超过7%,电缆敷设越来越多,加之城市施工密集,防外力破坏任务加重。一次巡查时,何光华受到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启发,尝试用无人机巡查电缆通道。电缆通道巡查需要无人机在距电缆15米内低空作业,易受树木、建筑干扰,航迹难固定。何光华带领团队剖析电缆终端杆特征,研发智能动态航迹规划算法,制定航迹模型。去年11月,搭载红外双光摄像头的无人机在220千伏西泾变电站机巢降落,35分钟完成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巡查,效率是人工巡查的3倍,还能精准监测土壤开挖深度,让外力破坏风险无处遁形。
与此同时,何光华团队在无锡全域安装上千套可视化监测装置,配合光纤测振、智能地钉等设备,构建起立体防护网。“数字化转型以来,电缆故障率显著下降,去年全市未发生外力破坏故障。”何光华介绍。
匠心育人搭建成长新舞台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2011年,“何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向青年员工传授技术经验和攻关方法。2020年,青年员工徐雅惠提出无人机隧道巡检设想,得到何光华的大力支持。
团队成员深入隧道调研,经过上百次测试,最终攻克高精度定位、避障、通信三大难题,建立国内首个涵盖13个大类40个小类的电缆隧道无人机巡检样本库。如今,电缆巡检从半月一次的人工巡检转变为“常巡无人化”,效率提高60%以上。
近日,在110千伏江羽线18号杆,何光华带领团队仔细核查多频信息故障定位系统的运行状态。这套系统专门针对多分支、多分段混合电缆线路,可实现“分钟级”精准定位故障,精度超过95%,为城市复杂的输电网络装上了“智能听诊器”。
何光华还牵头设立了“青出于‘缆’”技能提升大讲堂,从电缆巡视流程到接头验收要点、通道管控技巧到故障分析方法,青年员工“人人上讲台、个个带课题”,分享各自的“绝活”。“师傅不仅讲授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三班班长齐金龙表示。
在何光华的培养下,工作室成为电力工匠的“孵化器”,7人获得省级以上技能人才称号。2023年,工作室团队代表国网江苏电力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获得团体一等奖。截至目前,何光华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攻关科技项目7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9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9项。 许阳
上一篇:核电设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