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池10月23日电 (何宁)金秋十月,红水河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黛。10月22日,广西桂冠大化水力发电总厂(简称大化总厂)举办以“红水河畔的新质答案”为主题的企业开放日活动。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走进厂区,近距离感受这座与大化共同成长四十年的老牌央企,探寻其在生态保护、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中的“答卷”。
学生合影留念。黄嘉标摄
“从‘一座电站点亮一座城’开始,大化总厂就与这片土地深度相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活动伊始,大化总厂副厂长李春的致辞将所有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电亮城市”的奋斗岁月。在“红线钳”精神教育展厅,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工具,无声诉说着四十年来,大化总厂不仅点亮万家灯火,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始终扛起央企担当的动人历程。
当下,传统央企如何借新质生产力焕发新活力?随着“十四五”步入收官阶段,大化总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持续在能源转型、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中展现担当,写下一份份扎实的“新质答卷”。
学生参观鱼类增殖放流中心站。人民网 何宁摄
沿着参观路线前行,大化电厂左岸坝头的红水河中游水电梯级(岩滩~乐滩)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中心站内,几排整齐的养殖池中,各类本土鱼苗欢快游动。这里实现了从培育、繁殖到驯养的全流程自主化,多年来累计向红水河放流鱼苗超百万尾。孩子们争先凑近观察,不时发出惊叹:“我们也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起守护母亲河!”这一幕,成为大化总厂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据介绍,为保护红水河中游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完成鱼类增殖站综合楼、催产孵化车间、亲鱼车间、鱼种培育车间、室外鱼种池及生态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化总厂每年自主培育珍稀特有鱼苗,并在红水河中游(岩滩~乐滩)河段开展增殖放流。截至今年,增殖站已累计放流各类鱼种539.5万尾,有效改善和优化红水河水域的群落结构,为守护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乘车驶向红旗光伏电站,一片片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惊喜的是,板下并非闲置土地,而是整齐种植的灵芝——这种“光伏+农业”的立体模式,不仅实现了清洁发电,更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搭配总厂原有的水电业务,这里已构建起“水、风、光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每一度电都带着“绿色温度”。
学生参观龙着渔业基地。人民网 何宁摄
在龙着渔业基地,同学们了解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帮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而在唐优服装厂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这里不仅解决了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更实现了她们“在家门口上班”的心愿。从渔业到服装,从产业振兴到就业帮扶,大化总厂依托“三扶三真、五位一体”中国大唐特色帮扶体系,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唐优服装厂内,工人正赶制订单。人民网 何宁摄
“今天参观大化总厂,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大唐对家乡的帮扶非常用心。他们既发展清洁能源和特色产业助力增收,又用心守护生态环境,我特别为家乡感到骄傲。”大化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学生蓝竟玮在活动中感慨道。
此次开放日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对话。40年来,大化总厂秉承“干字当头、拼出极限”的精神,为红水河畔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截至目前,大化总厂已连续16年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连续20年蝉联“集团公司文明单位”。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点,总厂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在红水河畔书写更多绿色发展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