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晤,“能源”如此重要
创始人
2025-10-31 12:02:28

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釜山举行会晤。新闻稿最后专门提到,“两国元首同意加强双方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

把“能源”置于中美合作如此突出的位置,超出事前很多人的预期。那么,中美能源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会对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国际舆论也关注到这一点,指出“连体双生”的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在油气、新能源等领域存在发展路径的博弈,更拥有巨大合作潜力。

油气贸易,中美形成了结构性互补

法新社报道,中美元首会晤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美可能达成新的能源协议,并暗指合作可能聚焦于阿拉斯加原油和天然气。

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的数量为963.97万吨,占比为1.74%;进口液化天然气415.84万吨,占比为5.43%。

考虑到过去一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经历的曲折,这个量虽然不是很高,但已弥足珍贵。从结构上说,未来中美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先说能源结构。

一方面,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其天然气产量和LNG出口量分别占到全球约26.6%和17.3%,美国现政府也致力于不断增加本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能源禀赋是“贫油、少气、富煤”,油气资源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再说贸易结构。

数十年来,美国制造业持续衰落,造成大量商品依赖进口。中国则凭借稳健发展,连续八年稳坐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的位置,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稳定在14%和10%以上。

因此,中美在货物贸易领域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但数据上看,美国处于逆差。有专家指出,深化油气贸易投资合作,既有助于促进中国油气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进口成本,又有利于美国扩大油气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创造就业机会,巩固能源优势。

新能源合作,一直在扎实推进

在新能源领域,中美的相互依赖更为深刻。

中国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产能占全球80%以上,美国清洁能源发展无法排除中国供应链。今年以来,这一深刻的相互依赖已转化为一系列扎实的商业订单与合作项目,在多个细分领域悄然落地。

举例来说。

今年3月,中企双良节能换热器事业部为法液空美国美光项目供货的2套燃气型水浴式汽化器成功发货。一直以来,双良持续深耕美国市场,比如为埃克森美孚得克萨斯州化工项目提供12000冷吨余热回收制冷项目,极大提升工厂运行节能效益。

5月,中企天合光能旗下天合储能宣布与美国知名储能系统及能源管理软件领先企业FlexGen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为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交付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今年以来,天合光能已顺利完成三批系统发运,累计对美出货量接近1GWh,持续推进北美市场本地化战略。

8月,中企海辰储能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先进制造工厂完成了首批储能系统的出货,标志着该企业在北美的本地化布局从“建设”正式迈向“量产交付”。这是海辰储能在美首个系统制造工厂,规划年产10GWh电池模组及系统。

此外,隆基绿能在美国以参股和管理输出形式,为长期客户Invenergy赋能,这个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合资工厂去年投产即快速爬坡,年底之前便实现满产满销,成为美国乃至西半球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光伏组件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投资、清洁能源供应链安全、甲烷减排、能源效率标准等领域,中美双方也都有着客观的利益交集。

是机遇,也是新的变量

纽约时报》撰文称,中美元首会晤释放出多个信号,为当今世界两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在能源与贸易领域战略博弈注入了新的变量。中国拥有新能源行业发展经验,美国执着于扩大化石能源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认为,中美会晤为中美能源合作创造了三方面的新机遇。

首先,重启政策性沟通机制,为能源合作“再挂钩”。过去几年受政治因素影响而中断的能源与气候对话有望重启,恢复机制性沟通可以减少政策误判,为企业合作提供政策确定性。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电动车及光伏全产业链方面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美国则在能源科技创新、碳捕集与封存(CCUS)、氢能及市场化机制设计上积累深厚。通过联合创新团队、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可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政策经验互鉴。

第三,当前国际能源治理呈现碎片化趋势,若中美能在可再生能源投资、绿色供应链韧性建设以及AI能耗治理等议题上形成共识,不仅可稳定全球能源价格预期,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低碳转型公共产品,推动全球能源治理的规则共建。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中美之间有坚强的能源合作基础。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储能产业链,正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储能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今年1—8月大规模电池储能新增108个装机项目,容量同比增长52.25%,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基于双方产业的强互补性,中国企业可通过本地化建厂、技术合作等模式,与美国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全球储能产业创新发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国新能源汽车首超新车总销量一...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唐诗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份,...
兖矿能源(01171.HK):... 证券之星消息,11月11日南向资金增持300.86万股兖矿能源(01171.HK)。近5个交易日中,...
长安马自达亮相央视演播厅,新能... 11月11日,长安马自达携MAZDA EZ-60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发布”栏目,成为首个在央视...
中国近两年在新核准核电项目中引... 中国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徐欣11日在北京透露,官方支持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项目,近两年先后在...
原创 俄... 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挂载“匕首”高超声速导弹 俄军日前在夜间组织大规模远程打击行动,动用包括两枚“...
李立浧院士:坚持智能化、透明化... 11月6日,广东省科协工程科技院士大讲堂暨服务产业科技创新院士专家佛山行在佛山市供电局举行。中国工程...
深科技:深耕电力计量领域推进A... 证券之星消息,深科技(000021)11月10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问...
严抓安全生产管理 筑牢能源保障... 11月11日,京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明星赴清洁能源所属京桥热电和京西热电,聚焦迎峰度冬供暖保障情...
特高压,能源大迁移的“骨干网” 要让西部的风光水火,把电稳定送到东部的千行百业,靠常规输电不够用,靠分布式也不够稳。特高压不是“更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