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土木工程类项目不同,新能源发电项目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增长空间,尤其是雅江工程上马之后,中国电建无疑是工程类央企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存在,而在今年下半年,其主要负责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子公司中国电建新能源也计划独立上市。不过电建新能源主要负责中国电建旗下的风电和光电项目,倒是和水电关系不大。原因是水电业务资产已经在中国电建(601669)这个上市资产中了。
2025年9月11日,中国电建新能源(简称“电建新能”)首次公开发行申请正式获得受理。招股文件显示,发行方计划募集资金90亿元,新股数量预计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0%至25%。根据其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电建新能控股装机容量21.25GW。其中,风电9.9GW、光伏11.36GW。近五年来,中国电建在风电和光电上的投资增长非常快,根据中国电建《2020年年报》,2020年底控股装机容量16.1GW。其中,风电5.3GW、光伏1.3GW,二者合计为6.6GW,当时其余装机量为水电6.4GW、火电3.2GW。
之后中国电建成立的电建新能只划分了风电和光电板块,在2022年底时风电和光电装机量合计9.05GW,其中,风电、光伏分别为7.2GW、1.9GW。2023年,为了加快扩产增容速度,电建新能从工银金融、南网双碳、太平人寿等10家机构获得76.25亿增资,进一步增加扩张速度。到2024年,电建新能装机容量增至21.2GW,相当于三峡能源的44.1%。其中,风电、光伏分别为9.9GW、11.3GW。根据调研机构妙投的数据,截止2025年Q1季度,中国电建的风电和光电装机量已经达到21GW,规模接近该领域更早上市的三峡能源的44%。
其中,风电方面增长较小,主要原因是陆上风电补贴在2022年之后逐渐走向全面退坡,另一方面陆上风电场的优质开发区也所剩不多,装机容量的增长更多来自于光电项目。以2022年为基准,电建新能源的风电增长了37%、光伏增长了505%、总装机增长了134%。风电对总装机容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2.2%,光伏的贡献率为77.8%。
从发电量数据来看,2022年,电建新能的发电量为165亿千瓦时;到了2023年,其发电量增至194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和光伏的发电量分别为162亿千瓦时和32亿千瓦时。预计到2024年,电建新能的发电量将进一步增至255亿千瓦时。根据调研机构妙投的数据,电建新能源的风电和光电发电量是行业内上市企业友商三峡能源同类业务的35.7%。
发电量以2022年数据为基准,风电增长了14%,光伏增长了361%,总发电量增长了155%。风电对总装机容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1.9%,而光伏的贡献率则高达78.1%。至2024年,电建新能的装机容量相当于三峡能源的44.1%,但其发电量仅相当于三峡能源的35.7%。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小时数不足,更具体地说,风电的利用小时数显著低于三峡能源,原因可能是电建的风电场风力资源不如三峡能源的风电场风力资源优质。
在电力销售领域,2022年,电建新能实现售电收入80亿元,其中风电收入为64.9亿元,光伏收入为12.4亿元。2023年,电建新能售电收入增至86.7亿元,其中风电收入为70亿元,光伏收入为15.9亿元。2024年,电建新能售电收入进一步提升至97.5亿元,其中风电收入为67.9亿元,光伏收入为28.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建新能源的更多项目由于上马较晚,错过了很多发电补贴的政策红利期,该补贴政策是依据项目开工申报时期所确定,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优惠不断退坡的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原则是“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项目越早,上网电价越高。这导致电建新能源很多项目无发享受到新能源发电补贴,这导致其和业内友商三峡能源的度电上网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结合数据来看,2022年至2024年间,电建新能的装机容量从占三峡能源的33.1%增长至44.1%,然而其售电收入却从占三峡能源的34%下降至33.5%。截至2024年,电建新能的风电和光伏上网电价分别为0.42元/千瓦时和0.32元/千瓦时,而同期三峡能源的风电和光伏上网电价则分别为0.453元/千瓦时和0.367元/千瓦时。
综合来看,电建新能源的发电装机量约为三峡能源44%,出售电力收入约为其33.5%,综合来看市场合理估值可能是三峡能源该类业务的40%左右较为合理。考虑到风电和光电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98%左右,几乎可以直接同类对比参考。考虑到三峡能源长期股价在1200亿左右波动,则电建新能的市场估值在500亿左右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