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冠电力”)披露的一则公告在电力行业引发关注。这家华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企业在今年第三季度因分摊不平衡电费,导致归母净利润直接减少约3.27亿元。
表面上看,这是一家发电企业因政策调整而面临的利润压力。深层次看,这揭示了所有发电企业在新电改背景下必须直面的一道考题:如何从传统的“发电主体”转型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来源:北极星电力市场网 作者:Rosa)
Part 01
市场之困:当“多发电”不再等于“多赚钱”
根据桂冠电力发布的关于执行《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广西连续结算试运行实施方案》情况的公告显示,今年三季度,公司水电发电量达146.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32%,实现了“零弃水”的佳绩。按照传统思维,这本应带来丰厚的发电收益。
然而,在电力现货市场新规下,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广西电网公司出具的三季度电费结算单,桂冠电力所属广西自治区内10家统调水电企业(均属于未参与广西电力现货市场的统调水电)三季度因分摊不平衡电费减少收入45,883.86万元,减少净利润40,062.01万元,减少归母净利润32,664.20万元。
根据《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广西连续结算试运行实施方案》,水电等非市场电源在超出保障性收购范围后,反向向市场供电产生的不平衡费用需要由发电企业分摊。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现货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再单纯取决于“发了多少电”,更取决于“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电”。
桂冠电力在丰水期为保障水库安全而加大出力,却在市场机制下承受了经济代价。这种矛盾凸显了发电企业在市场转型期面临的适应压力。
Part 02
核心解读:什么是不平衡电费
所谓“不平衡电费”,是指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由于实际用电与计划用电、实际发电与计划发电之间存在偏差,导致的电费差额。在试运行方案中,这部分费用由未参与现货市场的水电等非市场电源分摊。
要理解不平衡电费,首先要明白中国电力市场正处在从“计划电”向“市场电”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期充满了矛盾和摩擦,而不平衡电费就是这种摩擦最直接的表现。
在完全计划经济时代,电厂发电量和电价全部由政府确定。而在完全的市场化环境下,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前者向后者的过渡阶段,即“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
计划轨(优先发/购电):为了保障民生和经济稳定,一部分用电(如居民、农业用电)被划为“优先购电”,其电价和电量受政府保护。相应地,一部分发电(如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也被划为“优先发电”,电网必须优先收购这部分电量,并按政府批复的“计划电价”结算。(桂冠电力的水电就属于典型的“优先发电”电源。)
市场轨(现货市场):在此之外的电量,则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发电厂和购电方(如大型工业企业)报价、竞价,电价根据供需实时波动。
关键矛盾点在于:一个用户(比如一家工厂)的用电,可能一部分来自“计划电”,一部分来自“市场电”。但电在网上是混合输送的,无法区分哪度电是“计划”的,哪度电是“市场”的,这就导致了结算时的混乱和资金缺口。
再来看这句话,理解本次事件的核心。根据桂冠电力的公告,广西的《实施方案》规定:“反向向市场供电产生的不平衡电费由非市场电源分摊或分享。”
“非市场电源”:这里主要指桂冠电力这类被划定为保障性电源、未直接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水电企业。
“分摊或分享”:这意味着它们成了市场波动的“缓冲池”或“平衡器”。
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理解:
情景假设:
电网预测某日保障性用电需求为100亿千瓦时。
桂冠电力等水电企业被分配发电100亿千瓦时来满足这个需求。
但实际保障性用电需求只有90亿千瓦时。
多出来的10亿千瓦时电量,就被迫以极低的现货市场价格(比如0.1元/度)卖出,而保障性电价可能是0.3元/度。
产生的“窟窿”:(0.3-0.1)×10亿千瓦时=2亿元。这个2亿元就是“不平衡电费”的亏损。
根据规则,这个2亿元的“窟窿”,需要由桂冠电力这些“非市场电源”来分摊。
Part 03
现货市场:发电企业需策略转型
目前,全国已有七个省级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同时也有多个省区电力市场已经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阶段。
面对现货市场的新环境,发电企业的经营策略需要根本性地转变。
精准预测成为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包括对自身发电能力的预测,更重要的是对市场需求和价格的预判。一家大型发电集团的市场交易负责人透露:“我们现在最重视的是数据分析团队,预测精度直接关系到交易盈亏。”
发电组合优化至关重要。拥有多种能源类型的发电企业需要在不同市场时段合理配置发电资源。例如,在价格高位时段优先让成本较高的燃气机组发电,在价格低位时段让煤电或水电担当基础负荷。
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江苏某发电企业通过“现货+中长期”的组合交易方式,将八成以上的电量通过中长期合同锁定,有效平抑了价格波动风险。
Part 04
政策适应:与市场规则共同进化
发电企业在适应现货市场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政策演进,并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桂冠电力在公告中还提到,公司正持续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并对试行期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建议,这种政企互动对于市场规则的完善至关重要。
市场化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已经明确。对于发电企业而言,当前面临的挑战正是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
那些能够快速建立市场能力、优化运营策略、拥抱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能在现货市场中生存下来,还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从更大的视角看,发电企业的市场化转型关乎整个能源体系的未来。只有当发电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电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优配置,能源转型才能获得坚实支撑。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阵痛难免,但前景可期。
( 来源: 北极星电力市场网 作者: Ro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