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汕头全链布局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
创始人
2025-11-11 08:32:21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的海上风电机组。

“美丽旅游岛”——汕头南澳岛的“彩虹海”。

汕头市濠江区,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洛阳轴承的滚子完成精密加工后,经专用通道直接送入德力佳车间;不远处的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18兆瓦风机正进行并网前的各项测试;国际风电创新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澳港三期,正加快建设风电专用泊位,为“汕头智造”走向全球铺就海上通途。

全链筑基,向海图强。近日,深圳报业集团“‘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报道组来到汕头看到,这座因港而兴、海韵绵长的千年古城,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加速打造世界级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力争构建千亿级新能源全产业生态链,为“海上新广东”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汕头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4.7亿元,占GDP比重17.2%,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贡献过半。从填补省内产业空白起步到全产业链贯通,从本地需求到全球供应,汕头在海上风电产业赛道跑出领先身位。

补链

破空白,筑牢产业根基

“成功了!”2024年12月底,当时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18兆瓦机组在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完成连续穿越测试,正式通过并网试运行,拥有了“产品合格证”。

以往,海上风机的测试都是在海上进行,但海上试验场存在安全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等瓶颈,风电机型迭代周期较长。汕头以测试平台“补位”,构筑起一体化技术“硬底座”。

“风电机组在大规模应用前,必须先做全面的并网‘大体检’,以确保正式并网后安全稳定运行。”站在刚刚吊装完成的13兆瓦级测试风机下,广东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专班技术专家陈文旭告诉记者,基地已建成4个测试机位,可满足24兆瓦级风机检测,2024年底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机组在此完成并网试运行。此外,40兆瓦级六自由度全功率加载试验平台、海底电缆检测中心等一批高端设施相继落地,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技术护城河”。

陈文旭表示,陆上临海基地既能降低作业安全风险,又具备稳定的并网条件,能保障测试过程连续高效,已跻身单机测试容量国际领先的陆上风电试验基地行列,检测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风机制造商的重要选择。“基地按公益属性运营,面向所有风机制造企业免费开放。”

技术平台成功补位,产业链“断点”迅速连接。

汕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然拔地而起。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汕头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这一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四个一体化于一身的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目的是形成全链闭环。

该园区总投资约40.77亿元,占地539亩,聚集了20兆瓦级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全产业链制造企业,金风科技、德力佳、中车永济等全球海上风电价值链龙头企业和机构落户于此。

“此前,整个广东省内没有齿轮箱和轴承生产制造企业,在引入德力佳和洛阳轴承,填补了整个产业的空白。”汕头金风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蒙南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实现风电核心部件“全覆盖”:从轴承、齿轮箱到发电机、叶片,20余种关键部件均能“汕头造”,彻底改变过去“重装备依赖进口、轻部件依赖外地”的被动局面,为全产业链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聚链

成整机,实现规模量产

“过去搞风电,主机在一个地方造,叶片、齿轮箱得从外地运,成本高还耽误工期。”汕头市风能协会会长、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回忆起早年行业困境,连连摇头。如今,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内,“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成功化解这一难题。

2021年,汕头首次提出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短短几年内,上海电气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与产业链企业,携手打造出2个海上风电场。2024年,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由此形成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一园全链”的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园内,各企业形成紧密协同。金风科技的整机生产线与德力佳、洛阳轴承的车间仅隔一条专用通道,齿轮箱、轴承通过传送带直接送达总装工位;中材科技的85米长叶片,经园区内专用轨道转运,无需拆解即可安装;鉴衡认证的检测实验室实时同步数据,确保每一台风机都符合国际标准。“相比传统产业模式,‘四个一体化’让园区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亩均产值达到传统园区的4至5倍。”张蒙南说。

“四个一体化”模式的价值在于,汕头将分散的风电产业链环节“拧成一股绳”,让“分散部件”变成“完整整机”,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聚合”的跨越。这些项目相互协同、彼此赋能,共同构建起汕头海上风电产业的“超级生态”。

行走在国际风电创新港,处处生机勃勃。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40兆瓦级六自由度全功率加载试验平台,将风电机组的测试从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转移到稳定可控的实验室,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通过模拟真实作业场景,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风电专用码头的建设,让汕头港华丽变身为“风电母港”,成为连接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重要枢纽。

从“补链填空”到“聚链成器”,汕头实现了从“部件供应商”到“整机制造商”的转型。汕头海上风电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国际风电创新港雏形初显,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延链

通全球,打造出海枢纽

走进汕头港广澳港区,水天一色间,绿色岸桥巍然矗立,巨轮有序靠泊码头作业,这里已是粤东地区码头等级最高、设备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专业集装箱码头。

海上风电母港正从蓝图加速驶进现实。今年9月,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海上2艘5000吨级平板驳与陆上12台施工车辆同步作业。未来,这里将建成3个专业化风电泊位,充分满足企业“就地生产、就地出口”的发展需求。

“专业化风电泊位能够极大提升大型风电设备的运输与安装效率,助力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鲁军表示,泊位与海上风电产业园的深度联动,将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协同,提升汕头风电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之一,汕头港以广澳港区为核心,构建起内外通达的现代化航运网络。目前,港区拥有55个港口泊位,24条外贸航线覆盖东南亚主要港口,12条内贸航线串联国内沿海枢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衔接节点。

“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将把疏港铁路直接引入港区,形成国内为数不多的海铁联运模式,实现铁路与港口的高效衔接。”汕头市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李江说,该工程将推动汕头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吸引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集聚。

从补链、聚链到延链,汕头的全产业链思维,重塑了碧海风涛的价值逻辑。而今,南澳的海风点亮万家灯火,濠江的产业园产出大国重器,广澳的巨轮载着“汕头智造”驶向深蓝——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以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生态,谱写“海上新广东”的时代新篇。

专家观点

汕头市风能协会会长娄淑军:从资源优势抢占全链优势

汕头海面之上,白色风机林立,叶片划破海风,将无尽风能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力。作为汕头市风能协会会长、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娄淑军深耕新能源领域近20年,亲历了汕头海上风电从起步探索到领跑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汕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既是贯彻国家海洋能源战略的务实之举,也是发挥地域优势、构筑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娄淑军分析,汕头的优势首先来自天然禀赋。“汕头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风能充沛,年有效利用小时数近4000小时。更重要的是,海域地质条件优良,便于开发,能快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实力。”

回顾发展历程,他认为从“分散采购”到“全链协同”是汕头风电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大唐一期项目时,海缆、叶片、塔筒都需外调,在汕头组装,单位千瓦成本达2万元。随着‘四个一体化’产业链落地,如今主机、齿轮箱、叶片等核心部件基本实现本土制造,成本下降约一半,效率显著提升。”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国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陆上检测中心已落户汕头。娄淑军说,“这意味着从制造、检测到标准制定,汕头正逐步掌握行业话语权,这也是‘国际风电创新港’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技术层面,汕头持续跃升。娄淑军介绍,大唐一期采用当时全国单机最大的7兆瓦风机,二期便批量应用13兆瓦和16兆瓦机组,成为全国示范;如今24兆瓦机型也已投用,为深远海开发奠定基础。

在海上风电基础上,汕头正探索“风电+牧场”产业融合,利用风机绿电实现集约用海,初步展现出“海洋粮仓”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展望未来,娄淑军透露,汕头计划在“十五五”至“十六五”期间新增装机30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这一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独一无二,汕头有信心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人物特写

梁少忠的“鱼丸经”

清晨5时,汕头濠江,晓色初染波光,晶华食品的车间已是灯火通明。“90后掌门人”梁少忠俯身捧起一条那哥鱼,指尖轻触鱼眼,再捻开鱼鳃:“清澈如镜,鳃丝鲜红,是条好鱼。”这位达濠鱼丸非遗技艺传承人,正带着这门可追溯至南宋的传统技艺,在“海上新广东”闯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破浪之路。

晶华公司办公楼的外墙上,清晰地记载着企业的发展历程——从1862年传承到梁少忠,已是第5代。作为家里第5个孩子,梁少忠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父亲回家时身上浓重的鱼腥味,和母亲“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只能打鱼丸”的唠叨声。

然而,2012年冬,这位名校毕业、已在跨国企业就职的年轻人,却选择回归家族作坊,从零开始拜师学艺。“那时街坊都不解‘大学生为何回来打鱼丸’,但我看到的是达濠鱼丸传承自南宋宫廷技艺的底蕴。”

学艺之路充满艰辛,梁少忠的指头上疤痕累累。“同一个伤口被切过3次,肌肉就会记住躲刀的分寸”——老师傅的这句箴言,伴随着自己度过学艺的7年。从需要3个闹钟催醒的“书生”,到能精准感知鱼糜肌理的匠人,他每天凌晨蹲守渔市,又每天在车间捏制千斤鱼丸而使双臂布满血痕。

2013年的一天,跟奶奶一起看电视的梁少忠,被一档纪录片深深触动。他一头扎进史料堆,花数年时间摸清了达濠鱼丸的“前世今生”,然后七上广州,全力推动达濠鱼丸制作技艺申报非遗。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更要活在当代。”作为达濠鱼丸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起草人,梁少忠将“鱼眼清澈”“肉质清爽”等传统经验,悉数转化为精准的量化指标,同时引入巴氏杀菌工艺,在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把鱼丸常温保质期延长至60天。

梁少忠一方面不断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注入晶华,一方面,他又在自动化的车间里“固执”地保留了20%的纯手工生产线——老师傅们手指翻飞,鱼糜在掌心转圈成丸,这份“呼吸感”,机器永远学不会。“这是晶华将永久保留的‘技艺模板’。”

日本考察,又一次让梁少忠豁然开朗。“鱼肉可以是‘面粉’!”他打破只做丸子的局限,开发出鱼面鱼饼等新品。

2023年,晶华食品申请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成功叩开东南亚、北美等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的晶华,年营收已超亿元;在濠江区,鱼丸产业已带动就业超千人。梁少忠的工厂以10倍于10年前的需求量稳定收购本地渔获,成为渔民的“定心丸”。

作为汕头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梁少忠的“鱼丸经”,承载着五代匠人的守正初心,更凝聚着传统技艺的创新智慧。在“海上新广东”的澎湃潮声里,这颗小小的鱼丸,正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肩负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双重使命,扬帆远航。

记者手记

彩虹海上,生蚝“点绿成金”

雨丝斜织,掠过海湾。汕头南澳岛,“孤独的树”观景台,游客撑伞驻足,镜头对准斑斓的“彩虹海”,定格这幅波动的“海上油画”。

“油画”上的每一个“像素”,就是一个生态浮筒。浮筒下面,吊养着数万吨计的南澳生蚝。浮筒色彩的区分,不仅是养殖区域的标识,更成为这片海域生态变革的视觉印记。

沿岸向码头走去,雨幕中传来阵阵喧嚣。从事养殖30多年的程成孝,正将刚出海的生蚝吊运上岸。通过电商平台,这批生蚝早已“名花有主”。

从最多能解决温饱的出海捕鱼,到上世纪90年代使用白色泡沫浮球的试探性养殖,再到2019年后全域换用生态浮筒,南澳成功走出了一条海洋渔业的转型之路。

白色污染杜绝了,生蚝品质提升了,旅游经济也火了。南澳县深澳镇海洋渔业管理服务股李浩维说,海洋渔业的转型,给南澳村民带来了好生活。特别是2015年,南澳大桥开通后,岛上生蚝送得出去,游客也进得来。现在村里近100户养殖户,各家各户新房子、汽车都是标配。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开餐厅、做导游。

顺着李浩维手指的方向,前面的岛屿挡住了大桥的身影,海上风电矩阵的巨大叶片,正划破雨幕若隐若现。从1981年柴油发电机在岛上点亮第一盏灯光,到如今由上百台风力发电机组成亚洲最大海岛风电场送出的超过20亿度绿电,这片海点亮的不仅是南澳,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暮色渐沉,雨歇云散,南澳岛上灯光如练。这座曾因海受限的海岛,正以碧海蓝天为纸,绘就海岛振兴的最美底色。

数说汕头

2024年,汕头市海洋生产总值54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2%,比2020年增加159.4亿元。

2024年,汕头水产品总产量48.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6.38万吨;汕头市水产加工企业年产值达60亿元,龙头企业21家。

2024年,汕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1.54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79亿元。

2024年,汕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226.3亿元,同比增加24.34亿元。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吴德群 徐松 邹媛 吴亚男 吴绪山/文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潘康 刘真/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民德电子:目前暂未涉足在风电领... 人民财讯11月11日电,民德电子11月1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暂未涉足在风电领域的布局。
ETF资金榜 | 光伏龙头ET... 2025年11月10日,光伏龙头ETF(516290.SH)收涨0.15%,成交1.02亿元。净流入...
我国北部海域海上风电综合应急演... 日前,2025山东(青岛)海上风电综合应急演习在山东半岛南部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建设的望海...
民德电子:公司目前暂未涉足在风... 证券之星消息,民德电子(300656)11月10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ETF资金榜 | 光伏龙头ET... 2025年11月10日,光伏龙头ETF(159609.SZ)收跌0.16%,成交6740.15万元。...
太阳能电池领域有技术突破!光伏... 太阳能电池领域,又有技术突破! 11月10日晚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游经碧研究员团队在钙...
中国光伏赋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电(记者刘发为)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与中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之际,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电气风电(688660)11月...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10日收盘,电气风电(688660)报收于19.28元,下跌4.0...
全球首台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据媒体报道,近日全球首台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在贵州六盘水首钢水城钢铁顺利完成并网调试,为后续实...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 IT之家 11 月 11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今日报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4...